19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9个

如何评价沈志华?

只为
1432个点赞 👍

没有档案只方便编故事,有了档案才方便唬人。赞扬沈志华基于档案研究的人,其实只是赞扬沈志华的观点,档案只是他们给自己、给沈志华观点撑腰打气的一个工具。研究原始档案=研究是基于史实的、客观的,这是一个笑话一样的糊裱逻辑。

就连西汉经学家都知道,孔子著春秋,是从鲁国历史档案里摘抄删节的成果。圣人摘抄了哪些,不摘抄哪些,用什么样的字句摘抄,都隐含着圣人的褒贬,所以春秋的最大意义不是史学,而是经学,是圣人垂教后人的微言大义。所以公羊传对春秋做了非常细致入微甚至夸张的解读,用来服务树立汉武帝乃至统治者无上至尊法统的目的,其阅读理解能力让当代所有高考语文单科状元自惭形秽。

除非像挖出清华简一样,幸运地挖出了鲁史春秋全本,孔子的春秋,就永远不是接近真实事实的春秋(因为鲁国史官也多有隐讳曲笔);也无从知晓孔子删节哪些、其意如何,公羊传的阐释也只代表公羊传自己,不代表孔子。

对于沈志华也是一样。他使用、编辑原始档案,选用了哪些、没选用哪些,公开哪些,没公开哪些,怎么就不会蕴含他的“微言大义”呢?苏联档案在历任当权者手里筛选了一次,在沈志华买档案的时候筛选了一次(即使出于善意认为这次筛选是随机筛选),在他研究编辑的时候又筛选了一次,经过了至少两次、至多三次人为筛选的档案,其作为史料的完整性、客观性当然可以质疑,也值得质疑,怎么就会成为了某些人眼中不容怀疑的“绝对客观真相”了呢?

何况沈志华本人自己还把经学家的工作包揽了,从不吝于阐述自己对史料的解读。赞扬沈志华的答案普遍推崇他基于档案的严谨治学精神,却没一个人基于沈志华的论文原文评论他的研究质量和可信度,那我就在这里给你们举一例吧:

美国对苏贷款问题历史考察(1943-1946)——关于美苏经济冷战起源的研究(之一)

这篇2019年的论文里,沈志华对苏联没能在战后拿到美国大笔援建贷款的原因,提出了六点结论,其中评述苏联决策层得失的是第二、五点,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对苏联决策层评述是不是合理(完整版论文网上能找到):

第二,为实现战后经济重建的宏大目标,取得美国提供的长期大额信用贷款是苏联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对这一点,克里姆林宫和各级官员都有共识。但是,受到政治经济学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期待美国战后爆发经济危机,以此为自己创造最佳贷款条件,导致苏联不愿主动也未能及时正式提出合理的贷款要求。这也是雅尔塔会议未能讨论美苏贷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罗斯福不愿在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但如果斯大林主动提出,罗斯福也不太可能回避。

其中最重要评述是,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受到政治经济学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期待美国战后爆发经济危机,以此为自己创造最佳贷款条件”。

首先,沈志华分析苏联决策逻辑的依据,不是苏联档案,而是美国国务院公开的内部文件中,美国外交人员对苏联领导人讲话的解读,以及其他二手研究来源。不知为何,此时沈志华突然放弃了研究原始档案得出结论的原则,开始用美国人的“印象”来考据苏联领导人的决策逻辑了:

更主要的是在当时苏联人的理念中有一种盲目的自信:战后美国将进入经济危机,资本过剩和大量失业会迫使美国求助于苏联[脚注3]
脚注3:当时苏联领导人的讲话和政府的宣传给美国人留下的就是这种印象。见“Memorandum by Durbrow to Acheson, January 21, 1946”, FRUS, 1946, Vol.6, pp.820-821; Funijiello, American-Soviet Trade in the Cold War, p.19.
1944 年 12 月米高扬建议不接受 10 亿克朗(约 2.38 亿美元)的瑞典贷款,其理由就是条件不好(3.5%的利率、25%用现金支付等)。还有学者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原因[脚注2]。
脚注2:如,等待美国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那时华盛顿就会给予更加慷慨的条件;在意识形态上苏联对自给自足和计划经济充满自信。Pollard, Economic Security, p.51.

其次,沈志华没有告诉读者,1945年战争刚结束,美国几乎立刻发生了经济危机,工人工资下降,物价飞涨(The Year of Indecision, 1946: A Tour Through the Crucible of Harry Truman's America),直接导致46年杜鲁门中选大败两院皆失,48年大选中苦战杜威(当然一个不经意的结果是开启了V4押宝错误的传奇历程)。因此,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经济短期内走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们的错误在于低估美国发动冷战的政治决心。而沈志华却通过二手材料,把苏联领导人的正确经济预测描述为一种受“政治经济学教条”束缚的错误判断,显然是对史实的完全偏离,其“微言大义”无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苏联领导人判断力的否定。

第五,苏联领导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认知偏差,就是没有看到战后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不愿承认美国的经济实力必然导致其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现实,更没有意识到苏联自身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而这种体制不经过逐渐的调整和改革就无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事实上,加入国际货币组织和贸易组织后,解决贷款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段话的问题在于:第一,把6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降低关税进程与苏联解体后全球化进程当成了二战结束后立即展现的历史大势。67年GATT肯尼迪回合谈判全面降低各国关税之前,世界上只有美欧、美日、经互会等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经济集团,根本没有后冷战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当然也就更不存在苏联必须自身改革以求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要。如果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能在45-46年预言到这一趋势,可能沈志华就得去华盛顿买档案了。

第二,用苏联解体的马后炮的视角,把“没有意识到苏联自身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当成苏联决策的错误。然而,从二战后的视角,苏联体制是同时扛过了大危机和全欧陆工业化国家进攻的成功体制,在后来也确实带动了苏联没有外援情况下的快速复兴,甚至在西方都拥趸无数,斯大林等人当然不可能认识到“苏联自身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没有认识到也不是他们的错误。这种马后炮的视角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历史论文评述里,可以说是相当业余。

第三,沈志华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体系如何运行一无所知。把GATT说成当时不存在的WTO(这个错误在本论文的正文里也有),IMF也不负责提供发展贷款(那是世行的事)只提供危机贷款,而其结论“加入国际货币组织和贸易组织后,解决贷款问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更是一厢情愿的暴论,美国对世行从股份一票否决权到任命行长的绝对控制力决定了,世行本身是美国的重要政治工具(想想最近几年马尔帕斯逼中国在世行毕业的言行),在美国铁了心拒绝给苏联援助贷款的情况下,凭什么苏联能在世行“顺理成章”的拿到贷款?所以,在这一点里,沈志华试图把苏联领导人描述成盲目短视、顽固封闭、不知好歹的形象,但完全没有考虑过历史人物所面临的信息环境。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

沈志华一没有研究历史学的专业素养,二没有对冷战历史的清晰宏观把握,他所谓的基于档案的研究,立场先行、六经注我的色彩极为浓重。对沈志华“档案研究法”的崇拜,本质上只是对沈志华历史观点崇拜的粉饰。

璆锵鸣兮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