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对国内人文社科研究现状有哪怕是常识性了解的人,都不会对沈志华有什么恶言恶语。
国内的人文社科研究现在是什么局面?是这种情况:

这篇论文前段时间可是出了大名了,甚至还是获奖文章,生了病不打针不吃药不看病,只要念经就行了,天降灾疫是对信仰的考验,信主虔诚者得永生。
而类似这种文字垃圾批量规模化生产,是国内人文社科研究的常态,各种“专项课题”“重大成果”不是车轱辘话来回念,就是吉祥话报菜名,而这些所谓的学术研究吞吃着巨量经费,养活着一堆尸位素餐的闲人,产不出任何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批量销毁着社会财富,这就是国内的人文社科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来的脸去批评沈志华呢?
沈志华在苏联刚刚垮台,东欧刚刚剧变的时候,利用政局混乱带来的空窗期,自费前往这些国家收集了大量原始档案材料,并编译成册,且不谈这个嗅觉的敏锐程度和意识的超前程度,光是这个工作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承担的。

这么多资料,不说去海外采购收集,你光搬都得搬几天,他愣是搬回来了,那么请问同一时期国内人文社科学界有何建树吗?不说考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评估问题,搞出原创性成果了,就是单纯以翻译的身份照抄外国成果抄利索了吗?还是说忙着倒批条,贩油墨,卖杂志,说贯口,报菜名,写日记去了?
沈志华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可以讨论,他的一些结论可以商榷,但有一条,他是真的在做学术,他是真的想要搞出点有用的东西来,他是真的尽了自己的全部能力,认真去搞研究了,他的学者头衔当之无愧,比那些除了人话什么都说专家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研究的怎么样,是能力问题,有没有做研究,是态度问题,在国内人文社科学界普遍连做翻译都做不利索,甚至连研究的门都没入的情况下,居然有如此多的人对着一个抓住千载难逢的窗口期,自费去搬第一手材料的人指手画脚,伸胳膊抬腿。
这令我极为惊恐,我们已经沉沦至此了吗?
国内批判沈志华的人多,无非是因为他淘回来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起了底,揭了秘,扒了皮,开了盖,把一些人不喜欢,不相信的事情以原始档案的方式落了实锤,坏了某些人的风水,砸了某些招牌,拆了某些牌坊,把遮羞布和屁股帘一把掀开,让有些人脸上挂不住了而已。
关键是这些人还没法反驳,毕竟原始档案摆在那里,基本事实铁证如山,事情根本没有辩解的空间,某些人以往能装神弄鬼,无非就靠模糊化和信息不对称,现在迷雾被扯破了,人人看的明白,原本能辩的也没得辩了,于是有些人急了,跳脚了。
事实判断无法反驳,只好诉诸于价值判断,讲道理讲不通就开始讲感情讲动机,上价值上强度,把观点分歧升格为路线分歧,凡事都往敌我矛盾上靠,大搞猎巫运动。
史学首先是史料学,史料的挖掘和积累是史学的产业基础和基本资源,中国就是太缺少在一线积累材料的人,好不容易有个沈志华这种在重大地缘变故到来时,以极其敏锐的嗅觉冲在第一线去搞材料的人,回来后一群人整天正事不干,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到头来又抱怨自己的学术界都是传声筒和翻译机,没有原创成果,那么请问,苏联完犊子的时候,他冲向了档案馆,你在干嘛?
做人可以不要面子,但不能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