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的藏人还给本地人留下直性子,一条筋,一言不合就出手的特点,是不正常的。
这表明他没有很好的融入主流社会。他的行为举止还带有鲜明的高原特色(康区特色)。
在过去,甘孜州的校园霸凌现象少,而校园斗殴现象猖獗。这是因为社会主流的慕强思想透过家长影响给孩子,而并非藏人虔诚、善良,不懂得报团欺凌。
在过去的康区(甘孜州),校园冲突事件中,当事人放狠话说来日再战,都会被非议成“怂包”。所以为了避免被人瞧不起,校园冲突事件如果没有立刻被化解,后续就会升级冲突,演变成群体斗殴事件。而呼朋唤友,摩拳擦掌后,也不会在指定地点只等来一个大腹便便的秃顶校导主任。
同样的,在校园中,同班、同乡、同农区、同牧区、亲戚都是大小圈子。如果这个圈子里的弱势群体,无论是体弱瘦小的男生,还是温柔体贴的女生被人欺负了,而各种圈子没有做出回应,也会被集体轻视。这就像是过去以村落形式存在的横断山区大大小小部落的处事风格的延续。
这种现象有的时候带有很强的民族性,有的时候又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甘孜州曾经有一个富民安康计划,招收一定数量的农村户籍学生到成都、德阳、绵阳的三所中学读书。这个集体中既有藏族,也有彝族,汉族,羌族。也有家境优渥的干部子女,和成绩优异但条件艰苦的农村子女。但当这个集体以班级形式出现在外地中学中,就会团结成一体。以甘孜州这个大的地理概念团结在一起。
甘孜州自身存在的校园现象会被移植到这个小班级里。
我的侄子就在绵阳的甘孜班就读,据他回忆,甘孜班最喜和体育班斗殴。原因无非是体育生相对普通班级更容易三五成群,加之球场的摩擦,食堂插队等等,最后在康区(甘孜州)惯性的处事风格中激化成群体斗殴现象。
而在这类事件中,甘孜州的汉族既不会因为民族属性而作壁上观,甚至倒戈一击。反而会因为外在和内地学生的差异小,处事风格却迥异的现象而被体育生猛揍一顿。因为体育生下意识以为你只是个内地普班的原子人,揍了你最多被训斥一番,被处分一下,你没能力拉来一群人来算账。
在康区(甘孜州)的校园冲突乃至后续的社会冲突中,几乎人人都有拉来一群人算账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就唤上亲哥、表哥、堂哥,一群哥哥再呼朋唤友一番,凑个七八员猛将不在话下。而如果既没有同学,又没有哥哥,那么家长就会到村子那里哭诉,村里的孩子又会为你而战。
问题出现了,在校园冲突中,学校成了惩戒者而非调停者,也就是说如何化解冲突完全和校方无关,他只能极力避免大规模的群体斗殴,和后续的强力惩戒来杀鸡儆猴。家长根本不奢求你校方来讨个公道,战个痛快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