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中国贪官刘青山吧:
他爱吃韭菜馅的饺子,于是在冬天只能由天津暖房特供。
但刘青山只爱韭菜的味道,却不要吃到韭菜,怕不消化。
于是他的炊事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想出一个办法:
每个韭菜饺子,将几根洗净挑好的韭菜完整包在馅儿里一起煮,但把根茎留在外面。
饺子煮熟捞出来后,再把韭菜从馅儿里抽出来,这样饺子就有韭菜味,人却吃不到韭菜了。
1952 年 2 月 10 日,河北省保定市。
从上午 10 点起,四面八方的人群开始陆陆续续汇聚到保定市体育场。
在这些人中,有河北省的领导,有保定市及保定专区的领导、工作人员和指战员,还有来自唐山、石家庄、秦皇岛三个城市和其他九个专区的机关团体及群众代表。
到了中午 11 点 30 分左右,整个体育场已经坐进了 2 万多人。
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并不是观看一场体育比赛,而是参加一次公审大会。
中午 12 点,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宋志毅走到主席台麦克风前,宣布公审大会现在开始。
在宋志毅所站立的主席台下,有一条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一行大字:

「河北省人民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
刘青山,之前的职务是石家庄市委副书记。
张子善,之前的职务是天津地委书记。
这场公审,后来被形容为「共和国第一刀」。
2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两个人。
刘青山,1916 年出生,河北人,15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6 岁就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一支队参加了「高蠡暴动」,暴动失败后被捕,因为年龄太小而没有被斩首示众。
死里逃生的刘青山并没有放弃信念,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革命热潮中,立下了很多功劳。
1938 年,被选送抗大学习后归来的刘青山担任河北省大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后任县委书记,领导抗日队伍和群众一次又一次粉碎日伪的清剿。
当时日伪给刘青山开出的悬赏,是 1500 大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刘青山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工作,工作能力在冀中区也非常有名。
1949 年 9 月,刘青山被任命为天津地委书记,1951 年调任石家庄市委第一副书记。


张子善,1914 年出生,河北人,19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 岁因为在师范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游行被国民党逮捕入狱。
在狱中,张子善坚贞不屈,甚至以绝食抗议,最终在「七七事变」发生后,趁乱越狱成功,出狱后就立刻找到党组织,继续投身革命。
张子善有文化,逻辑清晰,工作能力强,讲话不用讲稿,生活作风也很好,抽最普通的卷烟,穿最朴素的衣服,平易近人。
和张子善接触过的人都很佩服他。
张子善被一路提拔,最终做到了天津地委书记。
应该说,刘青山和张子善都是老党员、老革命、老干部,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为革命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自身的能力也是接受过检验的。
然而,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变化却悄悄发生了。
3
转变,一开始是从外形和生活习惯开始的。
当时曾任第十专署文书的范昆玉回忆,张子善在担任新中国的天津地委副书记之后,形象和生活习惯改变了很多:
「原先的旧大衣换成了水獭领、礼服呢的大衣;吸的烟也不是一般的香烟,更不吸废纸卷的烟了,而是市场上很难见到的高级香烟;吃的也不再是规定的灶,而是吃特灶。」
而被任命为天津地委书记的刘青山,上任不久后把自己的居所从地委机关大院搬进了天津马场道 18 号的一栋花园式小洋楼内,那座小洋楼从刘青山搬入后就在私下里有了一个新名字——「刘公馆」。
天津马场道原来是英国扩展租界,1901 年随赛马场而建,故名马场道。
其两侧多为英式建筑,与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大理道的建筑风格雷同,一起被称为「五大道」。
在身边人看来,刘青山和张子善出手阔绰,他们的开销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工资收入,生活水平也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在职位和岗位的待遇。
那么,刘青山和张子善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刘青山和张子善所谓的「机关生产」。
「机关生产」,是中共中央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了解决各级政权机关的物资供应和财政经费问题,鼓励各级机关开办公司投入商业生产的一种举措。
「机关生产」在推动生产,尤其在支持战争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它存在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党政机关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面前,非常考验领导干部的党性。
那么,刘青山和张子善又是怎样进行「机关生产」的呢?
根据后来的判决书,是这样的:
1951 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治理天津专区内的 5 条河流,在刘青山的授意下,张子善亲自制定政策抬高民工食品粮油的价格,同时虚报运费、偷税漏税,合计赚取民工费用和盗用国家资产达 16 亿元(1955 年前,1 万元旧币抵 1 元新币,此即新币 16 万元)。
1951 年,天津市木材价格上涨。
刘青山和张子善指派生产管理处的一名干部穿着军装,冒充军人,持相关证件去东北购买木材 4000 立方米,每立方米进价 72 万元,运回天津后卖给宝坻县灾民造船,每立方米卖到超过 200 万元。
在 1950 年到 1952 年期间,刘青山和张子善多次倒卖国家物资牟取利润,仅 1951 年 4 月倒卖马口铁一项,就浪费国家财产 3 亿元,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21 亿元,这还不算整个过程中他们和同伙的挥霍浪费。
尽管刘青山和张子善都把这些归为「机关生产」的范畴,但这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合规合法的边界。
4
有了「机关生产」产生的利润,刘青山和张子善两人的生活作风开始迅速改变。
除了穿好衣服、抽好烟、住好房子,刘青山和张子善更是在各个方面「全面升级」。
用刘青山的原话来说就是:
「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享受些又怎么样?」
当时整个天津地委机关配有一辆解放战争时缴获的美式吉普车,刘青山将它开到「刘公馆」供他一人使用。
随后他又嫌美式吉普破旧,动用 3.6 亿元机关经费,从香港进口了两辆最新式的美国轿车,一辆自己用,一辆送给了天津市某领导。
张子善则是直接动用地方粮款 9 亿元,购买轿车 5 辆供调用。
他一个月要用公款给自己购买高级香烟 8~10 条,招待客人一般是 8~16 个菜的标准,请客人看戏、搓澡加吃饭,一次可花费 100 多万元。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普遍困难时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青山个人挥霍公款超过 18 亿元,当时可购买小米 110 万斤;张子善挥霍公款 19 亿元,当时可购买小米 116 万斤。
关于刘青山,还流传着一个「韭菜饺子」的段子。
当时中国北方吃水饺,一般都是白菜馅儿,但刘青山爱吃韭菜馅儿的饺子,于是在冬天只能由天津暖房特供。
但刘青山只爱韭菜的味道,却不要吃到韭菜,怕不消化。
于是他的炊事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想出一个办法:每个韭菜饺子,将几根洗净挑好的韭菜完整包在馅儿里一起煮,但把根茎留在外面。
饺子煮熟捞出来后,再把韭菜从馅儿里抽出来,这样饺子就有韭菜味,人却吃不到韭菜了。
这个段子后来被刘家后人否认,认为是谣言。
不过有一件事是确认无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