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个回答

历史上哪一位人物对时事的超前预判令你拍案叫绝?

风来
337个点赞 👍

林彪。当年在东北,只有他意识到了根据地的重要性。

在他的操作下,解放战争打到最后,老蒋才深刻的意识到了,什么叫做「得东北者得天下」。

随着 1945 年 8 月 9 日苏联 150 红军开进东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日本关东军,加上美国又给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日本一看回天无力,再扛下去就被轰成渣了,于是就在 8 月 15 日宣布投降了。

在这之前,谁都已经看明白日本投降是早晚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么快。这日本一宣布投降,包括重庆和延安,全国一片沸腾。但沸腾之后,随着局势的发展对延安越来越不利,延安的气氛很快就沉重起来。

抗日胜利对蒋介石来说,达到了一生中的辉煌巅峰,声望一时无两。不但美国支持他,随着跟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连苏联也开始全力支持蒋介石。

咱这儿要说一下了,我党和苏联党不都是共产国际的兄弟党嘛,苏联怎么不支持我党反而去支持蒋介石呢?

很简单,罗斯福为了战争快点结束,还不想让美国士兵继续伤亡,就怂恿斯大林出兵东北,让苏联人去打日本人。斯大林也不是傻子对不对,凭啥你美国人不上让我上?让我上没问题,那得给我好处。罗斯福说那你想要啥?斯大林就说,我要外蒙古独立,我还要大连港和旅顺港,我还要中东铁路……罗斯福一听头都大了,说你这胃口也太大了,就算我同意,问题是老蒋能同意吗?斯大林说你同意就行,老蒋那边交给我,你就不用操心了。罗斯福心想反正也不关我事,只要我美国人不死就行,于是雅尔塔协议就这样签署了。

老蒋后来一听,你妹的,我不在场你们就把我给卖了,太不拿我当回事了,老蒋很生气,就让宋子文和蒋经国去苏联找斯大林。蒋介石自视甚高,本来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丧权辱国的骂名。但是形势逼人强,蒋经国跟斯大林讲了半天,斯大林就一句话顶了回来,说你说的都对,但是现在是你们求我,不是我求你们。如果你们自己能赶跑日本人,还需要谈这些事情吗?就这样,斯大林没费多大劲,就逼着老蒋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给签订了。

既然蒋介石政府承诺给这么多的好处,而「土八路」又给不了这些,斯大林理所当然地支持蒋介石了。

咱们言归正传。苏联人得到蒋介石的承诺之后,就出兵东北把日本人打跑了。

对国共两党来说,下一步就是接收沦陷区的问题了。

但是,国军这几年被日本人赶到大西南去了,现在要从从大西南到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要是靠西南那些破烂的交通工具,加上几近瘫痪的铁路公路,没有个年儿八载的根本搞不定。

而中共的军队,离得近啊,基本都在沦陷区周围,抬脚就过去了。

蒋介石慌得一批,生怕让八路军抢了地盘,就给延安发电报,让八路军原地待命,但直接被怼了回去。

老蒋一看这招不好使,又想出一招,以和平谈判的名义邀请领导人去重庆谈判。

这一招挺狠,对延安来说,不去的话怕失去民心,蒋介石会以此大做文章,把后续的责任推到中共头上。

而去的话,一是有不可控的风险,张小六的例子就在眼前;二是影响我军扩大解放区,毕竟是在和平谈判期,如果让老蒋抓着把柄肯定会大肆宣传。

实际上当时我党也不想和国民党打,实力悬殊太大,知道打不过,所以诉求就是成立联合政府,不能让蒋介石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蒋介石必须要求我党不能再控制军队,这就触动了我党的逆鳞了,1927 年老蒋的清党运动还历历在目,手上没有枪杠子那就是菜板上的鱼肉。

至于老蒋呢,是真想打,自己手握几百万军队,还有美苏的支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留着就是隐患,直接一了百了多好。这个想法也没毛病,要你是老蒋的话,你也得打。

延安方面特意询问苏联对今后发展的看法,斯大林明确表示反对两党武斗,让中共服从蒋介石政府的领导,并强烈建议领导人去重庆参加谈判。

延安一听心都凉了半截,本来还指望苏联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一把,这下连苏联的支持都没有了,拿什么跟蒋介石斗?

对中共来说,抗战胜利的喜悦没有维持多久,中国革命又到危急时刻了。

这时候,领导人以天才战略家的视野,把目光瞄向了东北,也就是当时的伪满洲国。

实际上,进军东北并非是突然的决定,早在 1944 年 11 月和 1945 年 5 月,领导人就在党内会议上说过,我们要准备到东北四省发展,只要有了东北,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为什么选择东北呢?

第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国民党在东北没有统治基础。

从张作霖统治东北,一直到日本人搞的满洲国,国民党的势力一直没有进入过东北。这时候谁捷足先登进东北,群众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建立政权相对容易很多。中共虽然在华东、华中有大片根据地,但是都没有连成片,也没有占据大城市,看着挺热闹,其实实力并不强。而如果占据东北四省,那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不管是兵员还是后勤保障,都是一个强大的保证。

第二点就更明显了,东北太富裕了。

这一点不光我党知道,老蒋也知道。这个富裕并非单纯指的经济,而是东北的工业体系。东北本来在张作霖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工业,后来日本人在东北也是真下血本了,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系。

当时的东北有多牛呢?1943 年的时候,东北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49%,生铁产量占 88%,钢产量占全国的 93%,水泥占到 66%,机械工业达到了 95%。到 1945 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本土。

当时安倍晋三的姥爷岸信介在东北呆了几年,对东北工业体系的发展居功至伟。这老兄推行的「经济统制」,实际上就是学的苏联的计划经济,后来岸信介当上了首相,推行的还是计划经济这一套。没错,日本战败后的很多年,玩的就是计划经济,而且对日本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仅是日本,韩国的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他爹,在那些年玩的都是计划经济。日韩的崛起靠的就是这套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玩计划经济?是不是很迷幻?

说回东北,这里除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还是重要的产粮基地,人口接近 5 千万,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 1/9。

也就是说,谁拿下了东北,谁就有了问鼎全国的实力,所以当时就有一句话说是「得东北者得天下」。

但国共在东北的争夺结果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得东北者得天下」,而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蒋一辈子也没搞明白这句话,所以三年后东北搞丢了不说,最后直接被赶到了那座小岛上,要不是朝鲜战争爆发,搞不好就真要去菲律宾度过余生了。

壹 · 憧憬

抗战结束后,各根据地开始迅速行动,其中最先到达东北的是离得最近的冀热辽军分区的曾克林部。

曾克林带着十六军分区的 4000 余人来到山海关后,驻守在这儿的日伪守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只接受国民党军队的受降。曾克林他们只有枪没有炮,打也打不下来,没办法只能绕道出关,巧不巧的碰上了几十个苏联士兵。在曾克林的再三请求下,苏联士兵拖着三门炮回到山海关轰了几炮,日伪军本来就等着投降了,根本无心恋战,直接就跑路了。

就这样,山海关被拿下了,在陆路方面打通了通向东北的大门,为以后各路人马出关奠定了基础。

曾克林率军继续前进,一路到了锦州、沈阳。

在苏军的默许之下,曾克林在沈阳放开手脚大干了起来。

日本投降后,苏军把东北的所有东西都当成了自己的战利品,开始当起了拆迁队,把那些工厂设备能拆的都拆了运回了苏联,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成为流民,加上一些伪满洲国的一些军警,没几天曾克林的队伍竟然从来沈阳时的不到千人扩充到了 2 万人。

后来苏军把一个军火库交给曾克林看管,没想到老曾一看这军火库眼都红了,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也没见过这么多好武器啊,于是擅自把军火库给一锅端了,搬走了 3 万支步枪、300 挺机枪,还有 100 多门炮。这一下子曾克林的队伍就阔了起来,更加明目张胆地招兵买马起来。

但这规模一大,就把苏联人给惹毛了。

苏联和国民党政府是签有协议的,要把东北的大城市交接给国民政府,本来看在都是共产党的份上让曾克林部进入沈阳,没想到曾克林一点不顾及苏联人的难处,大张旗鼓地越搞越大,这让苏联没法跟蒋介石和美国交代,毕竟是有协议的嘛。

于是,苏联人就赶曾克林走。

曾克林也是个犟脾气,说你们说了不算,是延安让我来的,让我走也得延安下命令。

这把苏联人后悔的,打又打不得,谈也谈不了,早知道当时就不该让曾克林进沈阳城,没办法,就派了一个苏军中校和曾克林一起去延安讲理。

1945 年 9 月 14 日,曾克林坐着苏军的飞机来到了延安。

除了领导人当时去重庆谈判去了,剩下的大佬们都出席了曾克林的汇报会议。

曾克林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中央领导,心里紧张又自豪,就跟领导们把东北的情况讲了一遍,说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没人管随便拿,大城市是苏军占着,但是小城市和农村都没人管,东北现在是要枪有枪要人有人,我们四个连不到十天就扩充到了 2 万人,还都换了新式武器,武器弹药多的数不清。

看着中央领导们兴奋的表情,曾克林也是越说越兴奋,难免加进去了一些夸张成分。

我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讲曾克林的这些事呢?

是因为他这次在领导面前不经意的吹牛逼,让后续出关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曾克林,中央后来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怪他,毕竟东北情况是随时在变化的,这个局面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控制的。

通过曾克林的汇报情况,中央对东北的形势普遍很乐观。

遍地黄金啊,趁着蒋介石的部队还没过来赶紧去捡吧。

于是,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马上去东北开展工作,从华中、华北抽调十万的部队去东北,并特意强调「不用带武器」,东北有的是嘛,把武器留给根据地用,去东北换新式武器用。

眼看东北这么有前途,经在重庆的领导人同意,中央制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总而言之就是要力争东北。领导人特意提出一个人事安排,那就是让本来要去山东任军区司令员的林彪,赶紧掉头去东北。

以后的事实证明,派林彪去东北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意义重大。

林彪这个人,名字应该大家都熟,一直有人拿林彪和粟裕作对比,他俩都是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大 Boss,而且战绩都有目共睹。

粟裕咱们也都知道,领导人曾评价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使解放战争的结束提前了好几年。

粟裕确实是军事天才,但是论整体能力,粟裕和林彪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林彪是我党的一个全面型人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政工方面和理论方面都是一个高手。这样的人才,在我党里面屈指可数,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林彪也比粟裕强得多。毕竟,我党里面有实力的大佬太多,能让大家信服你听你的,这绝对是一个很牛逼的技能点。

林彪还有一个能力就是能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理论进行推广,比如「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等战术,都是林彪在战斗中总结出的经验,并能印成册子进行全军推广,大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林彪的能力确实是不得不服,之后在东北,也确实是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贰 · 绝境

十万大军挺进东北,主要有两路人马。

一路是山东各根据地的八路军队伍,加起来有 6 万多人。

一路是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 3 师,有 35000 人左右。

这些最早到达东北的部队,最后成了东野的主力,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部队满怀着对东北的憧憬之情,迅速从海路和陆路踏入了东北。但是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曾克林所讲的遍地物资,而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先是武器和物资。

山东来的八路军,在中央的指示下,把武器都留给了根据地,有的是一路走一路留,到最后甚至有的一个班只剩下了一条枪,这还是为了站岗用的,不然这一条枪也不留。大家都想,到东北后马上就有大量的新式武器补充了,谁还稀罕这些老古董?可事实是到了东北之后,不但没有找到武器,连棉衣棉裤都没有配发,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黄克诚在 1945 年 11 月到达东北后,发现跟北上动员时说的简直就是两个极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冬天的还穿着从苏中来时的单衣。黄克诚一肚子气,直接给领导人发电报,说现在的情况是「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状况,

巨大的落差,让出关部队的士气一落千丈。

再次是根据地和群众基础。

我党最初的打算是「独占东北」,目标是奔着大城市去的,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苏军。

从一进入东北开始,苏军的态度就很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坏,至于原因嘛咱们下文再讲。刚开始苏军对我党的态度比较友好,虽然跟国民政府有协定要把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军队,不能交给中共军队。于是我军直接把进入东北的部队名字改了,不叫八路军,而是叫「东北人民自治军」,苏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中共在大城市发展,还给了很多的便利。

但是形势瞬息万变。

随着杜聿明率国军攻破山海关,我军开始在东北陷入了困境。

一个情况是苏联突然翻了脸。斯大林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担心这么放任中共在东北搞下去引来美国干涉,就开始把中共赶出大城市。彭真他们的东北局本来在沈阳,后来就让苏军给赶了出来。不走?不走就用坦克赶你们走!这就是当时苏军对兄弟党的态度。

另一个情况是我军的战斗力问题。

虽然先去东北的冀东部队都拿到了新武器,但是后来的占大多数的山东八路和黄克诚的部队都没有配备新武器,所以黄克诚气愤地向中央说出了「新人新枪,老人老枪」的抱怨。

黄克诚还算好一些,毕竟当时出发时没有听中央的把武器留下,所以虽然武器落后也算是手里有家把什。但是山东来的那些人就惨了点,连老枪都没有。就这样的装备,怎么跟美式装备的国军打?

而手里拿着全新日式武器的冀东部队,因为来东北后快速扩张,人员成分复杂,伪军、土匪啥的都有,一打仗比谁跑的都快,甚至还临阵反戈,战斗力非常渣。

关于黄克诚,咱们多说几句。这个老兄是我党里面有名的耿直,说话直言不讳,从来不会为了迎合上意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还差点因为倾向掉了脑袋,但是仍然不改敢于直言的习惯。

1945 年 9 月他还在苏中时,就要求老上级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觉得不管自己的事,没听他的。黄克诚竟然直接越过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让饶漱石很是不满。但是他的想法和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直接让黄克诚带着他的新四军第 3 师赶赴东北。

出发时领导跟他说,中央都说了,东北遍地都是武器,你们把武器留下来去东北换新武器,但是黄克诚觉得事没那么简单,就坚持带着武器走了,这也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

但就是黄克诚这个决定,让第 3 师避免了像其他空手去东北的部队那样的绝境。

后来在东北遇到困难,很多领导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黄克诚不管,有啥说啥,包括「七无」和「老人老枪新人新枪」之类的,都是他跟中央提出来的。

黄克诚是从井冈山就跟着领导人和朱老总闹革命的,所以算是领导人嫡系,这个从他随时可以越过上级给中央发电报就可以看出来,要不然就他这样的性格,估计早就出事了。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在一个公司,你一个部门小主管,如果敢越过部门经理直接找总经理发牢骚,还不是一次两次,部门经理不弄死你才怪。如果一直不搞你,那就说明确实是搞不了你……

随着山海关和锦州的失守,东北局又退出了沈阳,杜聿明带着国民党军高歌猛进,一路追击。

而我军尚未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至于大城市,这时候苏联又不让进,形势就极端严峻起来。

没有根据地,吃穿都成了问题,占领东北根本就无从谈起。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一路推进,我军之前接收的城市,掀起了一股叛乱的浪潮。

刚到东北时,我军一心想发展队伍,收编了大量的伪满人员和土匪,这些人本来都是墙头草,一看国民党军占了上风,纷纷反戈哗变,给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没有办法,只有退到小城市和农村,但是当时很多东北老百姓都认国民党是正统,对我军非常排斥。东北的冬天那个寒冷劲就不用提了,大部分部队都衣食无着,惨不堪言。个别人为了生存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老百姓的行为,更加导致了老百姓的不满和怨恨,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时间,我军在东北,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叄 · 转机

刚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局的一把手是彭真,林彪去了之后是负责军事的,政工方面的都属于彭真管。彭真这个人一直是搞白区地下工作的,能力也比较强。按照最初我党的想法,是要和平占领东北,所以让彭真负责东北的工作,这个决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随着局势变化,国民党军把我军撵着到处跑,东北民主联军基本上是陷入了绝境,黄克诚都说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只可能」这样的话。

对,没看错,是东北民主联军,我军又改名字了。

从名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央策略的变化。

最早叫「东北人民自治军」,那时候想的是要独占东北。

后来随着国民党军队强势进入后,国共两军的力量差别巨大,加上苏联开始改变态度对我军不再那么支持,中央一看独占是没戏了,就退一步吧,平分东北也成。于是部队名字也改成了「东北民主联军」。民主嘛,就是大家一块玩,有话好好说。

从这个时候开始,彭真和林彪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彭真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想法,主张占领大城市,以此为条件跟蒋介石谈判,来达到共分东北的目的。当然这也不是彭真一个人的意见,当时中央也是这样考虑的。

而林彪则极力主张去农村发展,建立根据地,做长期战争的打算。

历史环游记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