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出自其伟大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来自东方的伟大领袖对这条论断是深信不疑的。
中苏分裂之后苏联对中国的强大军事压力威胁之下,中国开始陷入空前的危机状态。中国一度采取了两个拳头出击的玩法,既反帝又反修,把自己推入了孤立的地位。反帝先把帝国主义都列成敌人,潜在朋友就只剩一半,反修再把跟着苏修走的列成敌人,这就剩下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仨小弟了。
1969年,苏联委任前火箭战略军副司令、导弹专家托卢勃克上将为远东军区司令,这司马昭之心连唐氏综合症都能看出来。中国彻底受不了了,伟大领袖于69.2.19日召见陈徐聂叶四位元帅:不要再蹲点改造啦,赶紧出来研究一下国际局势吧。在23次讨论之后,四位元帅提交了两份报告,《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7.11日)、《对当前局势的看法》(9.17日)。这两份报告的核心观点是:
- 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 美苏争夺大于勾结,缓和表面之下掩盖的矛盾不可调和。
- 美苏不会贸然对中动武,反而中国要利用美苏矛盾。
毛拿到报告之后表面上不置可否,但从后来历史的走向来看,基本上就是按照四老帅的报告思路来的。自此,中国从两个拳头出击的癫狂外交路线转到了联美抗苏的路线上来。联美抗苏路线的关键在于要挑动美苏矛盾,或曰帝修矛盾,从而使得中国坐收渔利。而不是中国继续高喊打倒帝修反,被俩大流氓两面抽耳光。
回到本文开头列宁的论断,七十年代的伟大领袖是十分沮丧的。当时美苏大搞缓和,美国在越南的失败使其颜面扫地,而苏联却在全世界四面出击咄咄逼人。这种美降苏升的大趋势虽然让中美关系回升有了基础,但是也导致了美国反苏的调子降了下来,美苏矛盾一时间不那么尖锐了,中美关系在迈出第一步之后,又开始降温了。内部刊物《新情况》153期发布了一篇报告,突出强调了美苏缓和(勾结)的趋势,毛大发雷霆,此事牵连极广,就是因为触到了毛的痛处:此时联美抗苏战略面临了极大困难,美苏矛盾不那么尖锐了,中美关系也不那么好了。
1973年11月12日,毛接见基辛格,以下引用毛年谱。
当基辛格说目前中东的问题是防止苏联取得统治地位时,毛说:统治不了,野心很大,能力不够。我们现在跟你们有一点不同,我们什么问题都挡回去。你们是打中国式的太极拳,我们是打少林拳。你们总是说,我们自己也这么说,你们跟我们观点差不多一样,就是苏联要打中国,有这个可能。
翻译一下:苏联野心很大,中国在扛,你们美国耍滑头。
基辛格话锋一转。
基辛格说:我认为现在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他们特别要摧毁你们的核能力。毛泽东说:我们的核能力不过只有一个苍蝇那么一点。一个国家要兴起来,短时间是不可能的。基辛格说:我们认为,如果出现这种事情,将会对我们大家都产生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决心加以反对。我们已经决定不允许中国的安全遭到破坏。
扯到了苏联会对中国进行打击和美国会保护中国。
毛赶紧再往回拉。
毛说:苏联那个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对付这么多方面,从太平洋讲起,有美国,有日本,有中国,有南亚,往西有中东,有欧洲。统共只有一百多万兵,守也不够,何况进攻?要进攻,除非你们放它进来,把中东、欧洲让给它,它才放心。这样才能把兵力往东调。我们也牵制他们一部分兵力,也有利于你们、欧洲、中东。比如在蒙古,它就驻了兵。我的意见是这个苏联野心很大,就是欧洲、亚洲两个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够,困难很大。
再次强调苏联野心很大,但是力量不够。注意了,毛这里提到的美日中欧都是已经确定的苏联敌国,但是他却提到了南亚和中东,这里是一个伏笔。
通篇谈话,毛的意思是苏联现在威胁很大,现在美国出工不出力是不行的。基辛格却在耍滑头,如果苏联进攻中国那美国会帮忙,至于其他情况美国不会下场的。显然,联美抗苏战略到了这里,已经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快要推进不下去了。中国要把美国顶在抗苏前线的策略失败,反而被美国顶在了抗苏前线上。中国要渲染苏联威胁,强调“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让美国和西欧加强敌对苏联,但是西方不接招,中苏缓和又实在是没法推进,所以72年中国的国际战略形势进入了新一轮困难。
伟大领袖此时最困惑的就是,这美苏怎么就会缓和呢?革命导师不是说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吗?难道列宁错了?最终伟大领袖选择了相信列宁,认为此时的缓和是一种短期曲折,并开始了自己的积极努力,力所能及地渲染苏联威胁。
劝法国,渲染苏联威胁论:

换个方向劝英国,不要怕苏联,必输无疑:

这次(1974.5.25日)谈话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毛明确说林是苏联的人。这其实其一贯思维,即国内外的坏人都是勾结的,例如曾明确说赫鲁晓夫是中朝反对派的总后台,见再下图。


1975年10月30日,毛接见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毛年谱里记载的对话是这样:
施密特说:西欧和北美的共同防务努力,足以使任何想对我们发动进攻、施加压力或施行侵略政策的人都感到那样做太冒险了。毛说:好,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会发生变化。如果你们十年不联合,不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联合成一个共同体,会要吃亏。要靠欧洲自己为主。
意思就是,德国认为现在的(对苏缓和)局势不错,苏联不会冒险进攻欧洲。但毛认为这种缓和是暂时的,如果长期来看会吃亏。
毛年谱的这段记载非常简略了,我们来看看施密特自己的回忆:


再次品读这句话,为什么西德人做不到北越人那样?这句话有点含糊,我来补全一下,为什么西德人不能像北越人英勇抗击美国一样英勇抗击苏联。

到了会谈结束的时候,伟大领袖发出了自己的哀叹,没人听啊。他从72年开始向每一个来访的美欧人讲,要团结起来反苏,不要被苏联迷惑搞缓和。可是却被美欧视为毛是刻板反苏,不懂和平发展的主旋律。
76年伟大领袖没有等到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就抱憾去世,到了79年底,苏联终于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和此前的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一并终结了美苏缓和,世界又回到尖锐对抗的冷战旧格局。再十年后,苏联垮台。
按照解密档案和现有的历史研究来看,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没有什么长久规划,是一次典型的密谋政治和匆忙决策的结果。但是却和毛反复预言的苏联必然会从欧美的侧翼进攻,南下印度洋进而控制全球石油,最终发动对欧美阵营的总攻的预言不谋而合。美欧终于恍然大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美欧再一次团结起来,从中国手中接过了单独扛了十年的反苏大旗,最终把苏联送进了坟墓。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一百年前的经典论断,经过东方哲人王的精心雕琢,再一次绽放了光彩。
参考来自:
《冷战背景下的联美抗苏战略研究》张润
毛年谱、毛外交文选
《苏联与冷战初期中朝关系》余伟民
《伟人与大国》施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