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讨论的,是日本的决策者,刺破经济泡沫的过程。
反应在政策的两难抉择上,就是选长痛还是选短痛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是怎么起来的?
日本的泡沫经济,指的是 1985-1990 年代,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高速膨胀时期。

那个时代,日本无疑是全地球上最火热的存在。
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钱随便花,东西随便买,工作随便找……
你肯定想问这样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后来又怎么没了?日本人怎么就变成现在的低欲望「废宅」了?
本章节,可以帮你快速捋清这些问题。
一些学者将 80 年代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比喻为「雁型模式」,日本,则是领头雁。
也就是说,东亚各国的崛起之路,是循着日本的尾迹走的,短短数十年,日本出现了平成废宅、宽松世代、及房价高企等等现象。所以搞清楚日本发生过的事,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很有借鉴意义。
01
先看一段看图说话,简洁明快地捋一遍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不得不提的是,二战之后,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离不开 「1940 体制」。
这是一种战时动员的举国体制,简单说,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种体制。
核心要素包括:
1)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
2)以垄断大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
3)打土豪分田地。
温铁军老师曾分享过一个观点,他说二战后,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基本实行的都是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
因为早期转移的制造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血汗工厂」——高劳动强度、低人权保障,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军管体系,不可能搞得成。
日、韩、新加坡、台湾,都是如此,西方理论界把这套制度解读为国家资本主义。
反面教材就是印度,由于太「散装」,所以搞不动基建,无法承接产业转移,人口红利发挥不出来,也就无法全面工业化。
除了「1940 体制」,日本战后经济快速腾飞的原因还有:
1)出口导向型经济;
2)友好的国际环境,承接了第一次产业转移;
3)人口红利形成的比较优势;
4)吃苦耐劳的国民精神。
看着是不是特眼熟?
要不怎么说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崛起之路,都是一个模子刻的呢!
问题就来了,日本是怎么把崛起之路走成泡沫之路的呢?
02
工业化末期,产能过剩,就会导致资本过剩。
过剩的产业资本,又会转化为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的本能,就是追逐资产,制造泡沫,抢夺存量财富。
总结一下,1985 年之后,日本经济逐渐走向泡沫化的原因有:
1)日元升值,出口受阻,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开厂不容易赚到钱了;
2)石油危机结束后,宏观经济低通胀,意味着可以超发货币;
3)日本央行果然持续下调利率,投放大量货币,金融资产价格疯涨;
4)人类愚蠢的从众心理,越涨越买。

简而言之,银行在大放水,存款利率极低,大家都把大把的钞票,拿在手上,然而投资实业又不赚钱,这时候你会干嘛?
肯定是去炒房炒股,对吧?
当时的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就一起,快乐地把泡沫炒了起来,很多人一夜暴富。

03
钱来得太容易,生活就变得奢靡。
当时的日本到处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景象,到处都是高尔夫球场,豪车在大街上成群结队……


当时的日本社会流行吃金,什么金箔乌冬面,金箔寿司卷充斥着各种高档餐厅,那玩意儿又没味道,吃多了还对身体不好,你说他们图啥?
还不是图炫富?
他们还炫到了国外——全世界到处是买买买的日本人。

做企业的也很豪横,特别是金融地产等飞速膨胀的行业,为了抢夺人才,甚至连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就敢开出预付半年工资的条件......
既然泡沫时期这么好,为什么要刺破?
04
首先,泡沫时代是不是真的好?
有人说,那当然是好了,简直富到流油,不然日本人怀念个什么劲呢?
我们讲信息茧房,说的是,一个事儿你经常听到的是单一方面的描述,时间一长,你就会认为那是事情的全貌。
泡沫经济的一面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和「轻轻松松一天赚一亿」,而另一面则是脱实向虚、制造业萧条,以及产业工人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

在当时,日本打工人的工作时间是全世界最长的,连欧美的竞争对手都看不下去了,说:「他们日本人太勤劳了,这对我们的企业是不公平的。」
泡沫时期的打工人,虽吃苦耐劳却赚不到钱,先富们通过炒房,不光大发横财,还推高了年轻人的生活成本。
有个叫渡边的男人,通过贷款买房 ➠ 抵押贷款 ➠ 再买房 ➠ 再抵押再买房的循环模式,空手套白狼般地积累起天量的财富。

而在此之前,他只不过是停车场的包租公而已。
在纪录片中,他意味深长地说:「那真是个好时代啊,好时代。」
这不是扯呢么?让他躺赢的时代,他会说不好?
但当时的日本人全都能参与到炒房这个大富翁游戏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炒房的游戏规则就是「先富压榨后富」——接盘者不仅面临极高的成本,还将扛下巨大的风险。
先富们炒房赚钱,而年轻人就只能望房兴叹。
那个时代的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被人们看到的,无疑是「既得利益者」,但并不表示不存在「沉默的大多数」。
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2020 年伊朗爆了个大新闻,很多自媒体蹭热度研究起伊朗的历史,翻出巴列维王朝时期,青年们读书聚会的照片,就说革命之前的伊朗更好。
然而,聚会趴体买奢侈品这样的照片根本描绘不了普通群众的生存状态,那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日常而已,就像一提到民国,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总是才子佳人,完全忽略掉孔乙己、祥林嫂、闰土才是民国的代表。
民国是大资本、大官僚、大地主的好时代,却是无数个闰土的坏时代。
所以泡沫时代到底是不是好时代?
这个问题要怎样回答,恐怕得看话筒在谁手里。
时代把红利发给一些人,注定要以另一些人的牺牲为代价。
日本的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书中写道:
如果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就说明社会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
80 年代泡沫经济时期,就属于这种情况。运用理财技术就可以不付出劳动而获得收益,或者依靠空手套白狼地开发高尔夫球场,就可以累积起庞大的资产,甚至倒买倒卖美术作品也能获得巨额利润。
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日本人的勤劳苦干,当「勤劳致富」被人嘲笑的时候,经济发展就脱离了常识,原因很简单,整个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并没有增加,一些人一夜暴富,就意味着更多人跌入贫困之中。
从哪里可以看出泡沫时代,对年轻人来说不是一个好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