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格兰茨的《斯大林格勒》。我认为,德军没能拿下斯大林格勒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力量不足,一个是指挥有问题。
力量不足的方面大家都很了解了,保卢斯6集和霍特4装集在攻向斯大林格勒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力量不足,不得不一再调整攻击重点。进入斯大林格勒巷战阶段,损失更加严重。哪怕把两侧的德军调来,拆东墙补西墙,也无法满足需要。
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第十二章里谈起德军后勤时提到,整个A集团军群,以及第4装集、6集、罗3集、罗4集、意集,都依赖于一个第聂伯河渡口。这就导致严重的补充问题。
而德军又分散兵力。11集调到列宁格勒,1装集、17集打高加索,而勒热夫、沃罗涅日方向又牵制了一批部队。
最后是德军力量不足。
第二个问题在于保卢斯的指挥上。
格兰茨认为,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土头土脑、讲求实效的崔可夫胜于易于焦虑的保卢斯。我现在读到第三册,不完全统计了一下,巷战中,保卢斯转移了5次攻击重点。
9月6日下午,保卢斯还和维斯特海姆争论。当时6集北翼遭到朱可夫发起的科特卢班反攻。维斯特海姆认为,稳住科特卢班才能夺取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反对,认为,夺取斯大林格勒才能稳住科特卢班。
可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第51军9月7日在中路向斯大林格勒的突击中极为顺利,他还是下令9月9日将51军的左翼转向东北方。
这是第一次偏离。
9月11日,保卢斯又下令以“施塔赫尔”战斗群加强51军的左翼,以腾出北翼战斗的389师。
第二次转移。
18日,保卢斯觉得斯大林格勒南部的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调24装师入51军。
第三次转移。
9月28日,保卢斯又觉得近卫13军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又调94师到北面。
第四次转移。
9月30日,攻击重点又一次转移到北面的奥尔洛夫卡突出部。
第五次转移。
这应该还有疏漏。
里希特霍芬评价:“我们缺乏的是清晰的思路和定义明确的目标。像我们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是没有用的——我们投入的兵力不足,加剧了这种无效性。”(P233)
这就是我总结出的,从德军角度看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