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纳粹这么猛烈的攻击都没有把斯大林格勒攻下?
都用了十万吨弹药轰炸了 虽然没有完全摧毁成平地 而且力量很悬殊才对 德军是希特勒的国防军 前苏联红军都比较欠缺训练 有哪些原因呢
- 1 个点赞 👍
今天看格兰茨的《斯大林格勒》。我认为,德军没能拿下斯大林格勒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力量不足,一个是指挥有问题。
力量不足的方面大家都很了解了,保卢斯6集和霍特4装集在攻向斯大林格勒的过程中已经暴露出力量不足,不得不一再调整攻击重点。进入斯大林格勒巷战阶段,损失更加严重。哪怕把两侧的德军调来,拆东墙补西墙,也无法满足需要。
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第十二章里谈起德军后勤时提到,整个A集团军群,以及第4装集、6集、罗3集、罗4集、意集,都依赖于一个第聂伯河渡口。这就导致严重的补充问题。
而德军又分散兵力。11集调到列宁格勒,1装集、17集打高加索,而勒热夫、沃罗涅日方向又牵制了一批部队。
最后是德军力量不足。
第二个问题在于保卢斯的指挥上。
格兰茨认为,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土头土脑、讲求实效的崔可夫胜于易于焦虑的保卢斯。我现在读到第三册,不完全统计了一下,巷战中,保卢斯转移了5次攻击重点。
9月6日下午,保卢斯还和维斯特海姆争论。当时6集北翼遭到朱可夫发起的科特卢班反攻。维斯特海姆认为,稳住科特卢班才能夺取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反对,认为,夺取斯大林格勒才能稳住科特卢班。
可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第51军9月7日在中路向斯大林格勒的突击中极为顺利,他还是下令9月9日将51军的左翼转向东北方。
这是第一次偏离。
9月11日,保卢斯又下令以“施塔赫尔”战斗群加强51军的左翼,以腾出北翼战斗的389师。
第二次转移。
18日,保卢斯觉得斯大林格勒南部的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调24装师入51军。
第三次转移。
9月28日,保卢斯又觉得近卫13军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又调94师到北面。
第四次转移。
9月30日,攻击重点又一次转移到北面的奥尔洛夫卡突出部。
第五次转移。
这应该还有疏漏。
里希特霍芬评价:“我们缺乏的是清晰的思路和定义明确的目标。像我们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是没有用的——我们投入的兵力不足,加剧了这种无效性。”(P233)
这就是我总结出的,从德军角度看不足的问题。
查看全文>>
经纬仪 - 2 个点赞 👍
我们的领袖,早在斯大林格勒激战正酣的1942年10月,就已经预见了法西斯德夷及其仆从国军队,必然在斯大林格勒覆灭的结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伟大领袖说:“希特勒希望能够南出高加索和拿下斯大林格勒并举,这就严重分散了他的兵力。”领袖的话没有错,如果是希特勒倾注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那么斯大林格勒就有可能不保。如果是希特勒倾注全力南出高加索,那么德夷及其仆从国就可以得到伊朗的石油,从而可以增加轴心国的胜算。但是,希特勒根本就想不到这些,牠心里盘算着的,是要把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同时拿下。这样一来,希特勒投入到苏德战场南线的兵力,就严重不足了。可以说,一开始起,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略组织上,就已经先输一着了。
1942年德军的夏季攻势开始后,起初德军是势如破竹的。然而,就在德军逼近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希特勒却犹豫了。牠先是在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之间,先要攻取谁而犹豫不决。几经犹豫不决后,牠又作出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边都要夺取的决定。然而,当进攻高加索方向的德军,距离里海仅仅只是区区的一百公里之遥的时候,希特勒又作出了苏德战场南线的德军,大多数都要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决定。在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后,本來就已经唾手可得的苏联石油重镇巴库,就转危为安了。德夷渴望已久的石油补充,就这样与德夷擦肩而过了。在希特勒的瞎折腾下,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之间来回奔走,损失惨重,战略上的困境逐渐凸现。德军的东奔西走,为斯大林格勒的城市防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着苏联在斯大林格勒的投入不断增加,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这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之中,就逐渐的力不从心了。而后,随着苏联一年一度的严冬的到来,身上只是穿着夏装的轴心国军队,在大自然的摧残下,战斗力就急剧的下降了。大自然与苏联军队的双重出击,让德军这把曾经锋利无比的利刃,变成了一把残缺不全的钝刀。而当这把钝刀终于因为气力不支丫轰然倒下的时候,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被苏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于 2023-02-26 18:5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