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演唱中带的耳返放的都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最近歌唱节目看得多了,总有歌手因为耳返出问题而不能正常的表演下去,比如我是歌手里面的邓紫棋,最美和声中的陈羽凡。到底耳返中放的是什么,为什么对现代的歌手影响这么...
- 36440 个点赞 👍
你可以做一个小游戏,你在地上画一个圈或者一条直线,然后沿着圈/线走,你是不会偏离轨道的,那现在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还能沿着圈/线走吗?你还能不偏离轨迹吗?你做不到,你只有眼睛看得见的时候才能沿着轨迹走。
我现在请你帮我画一幅简笔画,你是可以画出来的,最起码你能给我画个红色的太阳、绿色的小草,那现在我给你戴上墨镜,全方位无死角的,你没有办法用眼角的余光嫖到,你放眼望去全是黑白的,一点儿色彩都看不见,你还能画出简笔画来吗?你说不定能给我画一个绿色的太阳和红色的小草。
你只有在能看见的时候才能用眼睛完成事情。
音乐也是一样,你只有能听清伴奏和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才能唱准、跟对节奏,如果你听不清自己的声音、听着是糊的,那你会跑调、跑节奏的。
而你现在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你在台下可以听清楚声音,而歌手在台上听着是糊的,关于这个问题,我需要先向你科普一个知识。
啸叫,是现场演出中音响组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之一,如果你在现场演出中听到了一声尖锐的声音或者低沉的轰鸣,那就是啸叫了,不过当然,一个成熟的演出是不会让你听到啸叫的,一般在彩排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如果你不知道啸叫是什么声音的话,去看一看现场演出的彩排,你就可以听到了。
啸叫,也叫声反馈,是指信号冲破了扩声系统的传声增益而引发的或尖锐或低沉的声音,众所周知,传声器,俗称话筒,是一种将声信号拾取并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装置;功率放大器,俗称功放,是一种将电信号放大的放大器;扬声器,俗称音箱,是一种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并还放出去的装置,也就是说,从话筒拾取进来的信号,经由扩声系统的处理和放大之后,再由音箱还放出去,就已经被放大了了,如果这个时候已经被放大的信号再次被话筒拾取进去,就又被放大了,然后还放出去之后再拾取,再放大,再拾取,再放大......如此不断往复,信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每一套扩声系统都是有着自己的最大传声增益的,一旦这个信号的大小超过了这套扩声系统的传声增益,扩声系统难以承受这个信号的大小,就会引发啸叫。
理论上讲,声反馈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话筒和音箱的存在,就一定会有声反馈,但并不是每一个声反馈都一定会触发啸叫,而调音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尽量避免声反馈,并且将不可避免的声反馈控制在不会触发啸叫的地步。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音箱在歌手后面会怎么样?话筒的振膜正对着音箱的纸盆,音箱的纸盆还放出来的信号der一下子就被话筒的振膜拾取了,der一下子就啸叫了,那你就不用听什么现场演出了,你全程听啸叫就行了。
所以说,一般来说,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听到声音,观众席都在音箱纸盆的正面;而为了避免啸叫,舞台一般在音箱的背面,而众所周知,高频有方向性,低频没有,所以高频是没有办法直接到歌手的耳朵里的,歌手在音箱背面听到了全是低频的嗡嗡声,而墙壁反射也是引起啸叫的原因之一,所以一般的厅堂墙壁都不会太光滑、形状都不会太规则,从音箱出去的声音经由墙壁的漫反射,且不说漫反射那么多次本身音量就小了,经过那么多次漫反射再回到舞台上的全是浑浊的声音,你耳朵里听到的不是低频的嗡嗡声就是浑浊的声音,既听不清自己唱的也听不清伴奏的声音,我把你放到台上,你能唱的来吗?
所以说,现场扩声系统中,除了服务于现场观众的主扩声(PA)系统(一般在观众席后面)之外,还有服务于演员的监听(Monitor)系统(一般在台侧)。
(PS:还有服务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转播(OB)系统,不过和题意无关,也就不做过多赘述)
Monitor系统需要为歌手服务,让歌手在舞台上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才能保证演出的成功。
而监听方式一般分为如下两种:
1.音箱监听:为舞台上的每一个乐手单独提供一个或一对监听音箱,并根据每个乐手的需求为每个乐手提供不同的监听信号,一般专门针对于个人监听而设计的音箱大多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只有正在正轴向才可以听清其发出的声音,一旦离开监听音响的覆盖范围就无法听到,并且对易啸叫的点都做了衰减处理,相较耳机监听而言,啸叫的风险更大一些,也没有耳机监听那么清晰,但可以获得很强的现场感,并且方便与观众互动,所以一般是音乐节用的比较多。
2.耳机监听:为舞台上的歌手单独提供一个或一对监听耳机,根据歌手的需求为其提供监听信号,为防止歌手在舞台演出中监听耳机脱落,因此都做的比较牢固,相较于音箱监听而言,不益获得现场感,也不益于现场互动,但是啸叫的风险更低,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所以一般是演唱会用的比较多。
所以说
为什么要用耳返?因为歌手在现场没有办法听清楚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需要监听系统为自己提供清晰的监听信号;
耳返里都放的是什么?看歌手的需求,歌手想要什么,Monitor调音师就给他发什么,不同的歌手对监听信号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什么那么重要?就好像你蒙上眼镜无法走直线、戴上墨镜无法作画一样,你听不清楚自己的声音和伴奏的声音,你就会跑调、跑节奏,但是很不好意思,如果没有监听系统,歌手在台上就是听不清自己的声音。
之前《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时候,郑淳元在舞台上不戴监听耳机,所有歌手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为什么?这就相当于一个人蒙上眼睛走直线、作画一样,他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高的熟练度了,这是一件很值得人震惊的事情。
至于说为什么还总能看到有歌手唱到一半把耳返摘了还继续表演呢?有两种可能:
1.就好像调音师再戴着监听耳机调音的时候也会偶尔把耳机摘了听,为了听现场的真实声音,毕竟观众不可能和调音师一样戴着监听耳机看演出,调音师想要获得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就要摘下耳机听一下现场声音;而歌手监听耳机戴久了,也需要摘下来听一下现场的声音。
2.监听耳机出故障,无法通过监听耳机获取监听信号,只能摘下监听耳机,退而求其次,通过监听音箱获取监听信号。
以上。
查看全文>>
弹吉他的调音师 - 1837 个点赞 👍
返听系统是朝向表演者的,放置地面朝向舞台内的监听音箱简称地返,佩戴在耳朵上的返听系统简称耳返。
地返 朝向观众的叫主舞台音箱,简称PA(Public Address System),顾名思义是面向公众的扩音系统。
音乐节等大场地常见的线性阵列PA 或者小型演出更常见的这种,总之是面向听众的扩声系统。
或是小场地如婚庆常用的小型PA 返听系统里放的是伴奏和歌手自己话筒的声音。你可能会有疑问,不是已经有了面向观众的音箱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返听系统?
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是有不同的方向性的,画了一个简单的图。
低频会围绕着音箱360度环绕,而高频会随着音箱朝向的方向传递出去,频率越高,指向性越强,个人经验差不多120hz以上声音就已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了。
也就是说,舞台上没有返听只能即时听到轰隆隆的低音,根本听不清伴奏、自己唱的啥。
但别灰心,假设你在室内,声音总会反射回来的对吧?
如100米长的演播厅,舞台主音箱发出的声音撞到底部墙壁还会反射回舞台上。音速常温下约340m/s,100米演播厅声音来回得走200米距离,也就是说大约你需要0.59秒延迟才能听清自己0.59秒前唱的东西。
而声音传播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总之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混乱,那可能不是演出现场而是车祸现场了。而如果你在户外演出,四周都是开阔的大草地那么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声音撞到墙壁反射回来。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舞台上需要返听系统。而返听系统开头也介绍过了,一般有地返还有耳返。为了保证冗余,现场演出通常两套系统都会同时启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歌手把耳返取下来了还能继续演唱,因为有地返还在工作。但是录播节目不像现场,为了保证收音质量,舞台上的杂声越少越好。
麦克风收录到的杂音越少越方便后期进行修音等操作。所以不排除有些节目组只启用了耳返系统,如果耳返失灵了就会像上面说到的那样,歌手听不到自己唱的啥,音准会失控。
查看全文>>
EJ老王 - 85 个点赞 👍
日本动画唱作人大石昌良在自己的广播里有提到过一件关于耳返的趣事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赛马娘的主题曲【马儿跳传说】是一首BMP170的歌,但是中间有一段BMP降低到了164,因为他自己也在舞台上翻唱过这首歌,即使是从业20年的他也觉得这段节奏变化非常难把握,但声优们每次都能很顺利地调整好这段的节奏,后来有一次演出他的顺序刚好在赛马娘声优们后面,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他说一般耳返里都有一个节拍器的声音一直响着提示BPM,然后在需要进拍子的时候会有一个人声【1,2,3,4】这么数着拍子辅助歌手不要进错拍,而【马儿跳传说】中BPM降低的这段间奏里就有一个大叔的声音在那里数拍子,BPM回到170的时候还会再数一次,所以即使是马儿跳这种超高速的电波曲,声优们也能顺利唱下来
看上面的大佬们都没提过这个功能,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日本人才在耳返里一直播节拍
编辑于 2023-03-21 15:3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那不勒斯李 - 26 个点赞 👍
我不是专业人员,这个回答可能很业余。
小时候上初中的时候,有幸在有乐队现场伴奏的舞台上唱过几次歌。和歌厅比起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舞台现场的音乐声实在是太大了,太震撼了,那鼓声敲震的人都站不稳的感觉。
其中有一次,麦克风好像中邪了,音响师拿在手里怎么都没事,我一接过来它就啸叫。时间紧迫,音响师没辙了和我说“我把返听切了,不会啸叫了,凑合唱吧小伙。待会你要是听不到自己唱什么那正常,不要以为麦克坏了去拍去喊试麦。”
懵逼的我还不知道返听切了是啥意思。音乐响了发现有点和之前不一样,音量还是辣么大辣么震撼地动山摇的,但是怎么这么糊呢,鼓声嗡嗡的好像有混响那种感觉。节奏还能找到不影响唱歌。然后我开口唱了,完全听不到自己发出来的声音,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麦克风以为它坏了,要不是有人事先提醒我我真的就敲一敲了。整个歌儿都是在懵逼中咬牙唱完的,完全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估计都跑到姥姥家去了。
这种因为周围环境声音巨大无比,以至于自己完全听不到自己说话声的感觉,没有亲身体会过的估计还真没法理解为啥就不能唱歌了呢。我还有一次这种体会就是某次在机房,噪音太大我和另一个人面对面都只能打字交流。
后来有机会了解了一些舞台音响知识。返听是舞台边缘地面上有几个小音箱朝着表演者摆放,让表演者也能听到和观众一样的声音。只靠朝向观众的大音箱不行。现场如果有乐队,乐队也有返听。近些年无线技术进步陆续淘汰返听音箱了,改成身上挂一个接收机盒子耳朵上戴个小耳机,这样叫耳返。我上初中那会无线麦克风都很罕见,当年只在电视里见过无线麦没摸过实物。
----------- 没想到胡乱写点东西还有人赞,非常感谢,继续补充 ------------
我们在网上看演唱会或综艺视频,弹幕必有保留项目是有粉丝胡吹歌手没有耳返如何老艺术家如何大基本功如何牛叉好像天外来客。歌手很牛这倒没错要不我干嘛看他的视频?可咱也别尬吹啊事实上那场表演的年代还没诞生无线耳返这种高科技,歌手靠的是舞台边缘地面上布置的返听音箱。
耳返除了能替代返听音箱之外,还能在它的频道里面额外添加一些别的讯息,比如导播/导演给表演者的实时通讯。高端的舞台设备,每一路耳返的内容可以是独立个性化的。
耳返有它固有的缺点目前无法克服。无线电传输的可靠性无法和有线无源音箱相提并论,一场复杂的表演有大量的无线电讯号频道在空间中传播:十几路或者更多的无线麦、十几路或者更多的耳返、导演导播音响灯光摄影场务安保人员使用的手台、观众的手机等等。所以有时候耳返讯号就会不畅,还有更倒霉的事儿是耳返接收机(歌手身上挂的那个盒子)的电池突然就没电了。所以仍然会保留少量的返听音箱作为应急手段,一旦表演者的耳返出事了他可以摘掉耳塞依靠仅存的返听音箱完成演出。
查看全文>>
乖乖狼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蓝胖粑粑 - 0 个点赞 👍
估计是怕唱歌跟不上伴奏。
大家都有在KTV里唱歌的经验吧,如果把一首歌只余下伴奏,大部分人都跟不上节奏。所以要带个耳返时刻保持一直在对的节拍上。歌手虽然专业度比较强,但是也无法保证不出乱子,因此要带上耳返以防万一。
像我这种伪麦霸最为理解这种事情。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阅读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