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对先秦时期人的称呼方式一知半解,导致封神演义里面有真实人物作为原型的角色称呼几乎全是错的
首先说到姬发,你去搜索史书原文,会发现全文根本不见“姬发”这个称呼,从来只有武王发
武王显然是号,名字是发,加上周王室是姬姓,所以许仲琳想当然的写出了“姬发”这个名字
但先秦时人压根不会这么叫
先秦时期,平民只有名,贵族才有姓氏,而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部分,贵族有姓有氏,姓代表来源,氏代表身份
所以一个贵族的氏会随着身份变化而改变,父子不同氏,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氏都很常见
比如孔子,孔子是商王室后代,是子姓,孔是他的氏,而他祖上也不是孔氏,是宋氏,他是宋国内乱中被杀的大司马宋嘉的六世孙,他祖上为了避祸,取了宋嘉的字“孔父”的第一个字为氏,改为孔氏
宋国是商王朝后裔,纣王受的哥哥启被封在宋国,后人于是改为了宋氏
就商王一脉传到孔子这里,已经改了两次氏了
虽然改了氏,但姓是没变的,一直是商王室祖传的子姓,那为什么不用姓?因为氏是代表你本人家族的,同姓的太多了,都用姓不能区分谁是哪一支,就和刘备要称“中山靖王之后”一样,中山靖王是他这一支的正祖,他直接称“汉高祖之后”就没用了,刘姓宗室九成是汉高祖之后,没法区分啊
所以先秦时期,贵族男子只称氏,不用姓,那姓给谁用呢?由于有同姓不婚的规矩,女子称呼里用姓,且把姓放在名字的最后一位
所以妲己也不叫苏妲己,妲己是史书中的称呼,字妲(名失传了),姓己,妲己就是她的全名
许仲琳看着妲己这俩字觉得不是全名,加上妲己出自苏氏之国,于是擅自写了个苏妲己的称呼,也是完全错误的
然后妲己的爹苏护(虚构人物)看起误打误撞的写对了,但其实也是不对的,因为苏护有封国,有封国的贵族基本都要加上爵位,如同历史人物崇侯虎一般,苏护应该协作苏侯护
然后崇侯虎作为历史人物,因为这个称呼被许仲琳误以为是全名而逃过了一劫,但却给他虚构了个弟弟叫崇黑虎,自以为“侯虎”“黑虎”就像兄弟了,殊不知“崇侯虎”的“侯”其实是爵位
说回姬昌,上面我们可知,姬昌这个叫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用的是姓而非氏
贵族男子,根据我看书的整理,通常有这么几种称呼方法:
1.氏+名,这是最常见的,如赵盾、商鞅等
2.氏+排行+名(有的也省略氏),也很常见,比如文王的后几子,管叔鲜、蔡叔度、曹叔振铎、冉季载等,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幺叫季,剩下的全是叔
3.封地+爵位+名,这个是有封地的诸侯最常见的叫法
4.尊称+名,常用于有特别历史地位的人,比如太公望(也就是通说的姜子牙),周公旦(若按照周王室的一般叫法,应当是鲁叔旦)
5.字+名,常见于地位不那么高的小贵族,比如秦国大将孟明视(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叔梁纥(孔子他爹,字叔梁,名纥)
6.身份+名,见于有身份但暂时无官职/封地的贵族,如史书中各种公子xx,公孙xx
目前通说的叫法就是4,“文王昌”,因为他是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其尊号为文王
同理,姬发这个称呼也是不见于史书的,史书中一般按照“文王昌”一样的叫法,称呼“武王发”
由于史书记载的滞后性,书写史书的时候文王武王都已经成了天子身份,所以书记他们称呼的时候,只能有尊称这一种叫法,对他们以前的周方国君主,就有其他叫法,比如文王昌之父,上一代周国国君,史书中记载为“季历”,就是上面的称呼2
同理,周文王昌还没有编程尊贵的人的时候,其称呼按照前面几个的规则可以有:
年轻时可以叫公子伯昌或周伯昌,继位后叫周伯昌或西伯昌
周武王发同理,年轻时叫公子仲发或周仲发,继位后叫周伯发、西伯发或周仲发
如果要增强历史感和真实感,小说、影视里面就可以这么叫,别抄封神演义了,许仲琳那个文笔和文学素养有什么照抄的价值
然后说道题目里问的伯邑考
伯邑考就属于,因为他的叫法比较奇葩而逃过一劫的,哪怕现代人也对伯邑考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组成争论不休,以许仲琳的学术水平,更加搞不清楚伯邑考是什么意思
由于搞不清楚,他干脆原封不动照抄了,又因为带上姬字叫姬伯邑考就成了四字名,很诡异,所以姬字也不加了,就叫伯邑考,反而保留了史书的叫法
那么伯邑考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伯最大的可能是排序老大的意思,因为文王十子,除了地位崇高的老二和老四,称呼上都是带排序的
问题在于邑考两个字,由于邑考俩字都不像人名,所以一直有人认为这俩字都不是名字
看文王的其他儿子的名字,发、鲜、度、旦、振铎、武、处、封、载,这都是好字
邑的古意是城镇、国,考的古意是家里死掉的长辈,都不像人名,和其他儿子的名字画风不一样,非要说的话,邑更像人名一点
所以目前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伯邑考”是排序(伯)+名(邑),而考是敬称,同时也点名其非正常死亡的结局,为武王次子继位增加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