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个回答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郭郭
2个点赞 👍

找一本电子版的《史记》,全文搜索“姬发”,会发现那个时候的周武王也不叫“姬发”。

就像搜索“嬴政”,除了索引,也几乎搜不到这个名字。

姓+名是当代人的习惯,但先秦时期的姓跟现在有很大区别。

参考周文王儿子们的命名,其实是有一定规律的。

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卫康叔、冉季载。

以上10人为嫡子。

郜叔、雍叔、毛叔郑、滕错叔(又称滕叔绣)、毕公高(与周公旦原理一样)、原叔、酆叔、郇叔、赖叔颖。

以上9人为庶子。

先来说嫡子的10位,

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卫康叔、冉季载这5人的名字与另外5人有明显不同。

另外5人,除了曹叔振铎,其他4人的命名格式都是X叔X。

曹叔振铎这个特例其实很好理解,曹叔振铎的名是两个字,其他人是一个字。


伯是老大的意思,仲是老二,由于老二是后来的周武王,所以就直接就叫武王发了,没有仲。

根据最小的嫡子冉季载来看,伯、仲、叔、季这代表长幼排序的四个字,排在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第三个字的都有。

大多是排在第二个字,排在第三个字的,只有卫康叔这一位。

那卫康叔的叔为什么在第三个字呢?

其实跟后面我要提到的周公旦有些类似。

如果卫康叔没有参与平叛“三监之乱”,他会被称作“康叔封”。

叔不仅仅是老三,老二之后全是叔,季是最小的。

因此,解释了卫康叔这个特例,其他人的伯、仲、叔、季,一般都排在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

伯邑考是嫡长子,伯是老大的意思,邑可能是嫡长子特有的象征,也可能是个官职(就像武王发的“王”一样)。

考可能是名字,也可能死后才叫考。

如果建立周朝是是伯邑考,那他的命名格式就会叫X王考(如果考是名的话)或X王X(如果考不是名的话,后面会带上真正的名)。

假设伯邑考没死,武王发没有继位,他的命名格式大概是X仲发(X指封地名,也就是之后的氏)或者仲X发。

再来说周公旦,如果周公旦没有摄政,他的命名格式大概是鲁叔旦。

因为周公旦在周成王前期掌权,因此命名格式与其他兄弟不一样,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再来说说剩下的9个庶子。

庶子里只有叔,没有季,为什么呢?我猜测,可能这9个人都比冉季载年长。

这是最有可能的可能。

也可能庶子的排行是独立的,周文王自己也不知道以后会生多少儿子,所以没有季,但因为伯、仲也没有,因此这种可能性不高。

仔细观察,会发现庶子里面有些人的命名只有两个字,这个很好解释。

那就是这些人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封地有记载。

封地是后来的氏,男子称氏,而不是姓。


因此,排除没有封地的周文王的嫡长子、原继承人伯邑考、顺利继位的武王发,其他人的名字,把叔和季去掉,就是如今的命名习惯。

管鲜、周旦(或鲁旦)、蔡度、曹振铎、郕武、霍处、卫封、冉载。

郜X、雍X、毛郑、滕绣、毕高、原X、酆X、郇X、赖颖。


《封神演义》我看的不多,但命名方式还是相当混乱的。

可能是作者不懂,也可能是作者太懂了。

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发布于 2023-08-04 01:16・IP 属地山东
贾文涛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