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来答题了,这个问题可以答下。
1、周代的姓和氏不同,男子名前一般不称姓。所以“姬发”不过是战国姓氏合流之后的称呼,尤其是《封神演义》一类文学作品深入人心,但是较早的文献都看不到这种称呼的。比如《史记·管蔡世家》记载了文王十位嫡子: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那么,我们知道,武王在当时是不能叫“姬发”的。
2、“伯邑考”三个字何解呢?先说“伯”。在排行中,“伯”为嫡长子,“仲”为次子,“叔”为次幼之间诸子,“季”为幼子;故“伯邑考”的“伯”代表其作为嫡长子身份,武王发的排行是“仲”。
再说“邑考” 。按照其他弟弟的格式,应该是“封邑+排行+名”,那么“伯邑考”无封邑,“伯”是排行,“邑考”是双名。但周人的称呼又有以“字+名”的习惯,如“孟明视”“叔梁纥”,故“伯邑”可能是字而“考”是名。
当然,这只是从称呼孤立看,如果结合其他史料,那么“邑考”两个字可能还复杂得多。根据《逸周书·世俘解》,武王克商之后:
王不革服,格于庙,秉黄钺,语治庶国,籥人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
根据《礼记》:“生曰父,死曰考。”考是对去世的父辈的称呼,用于人名似乎不伦不类。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考”或许本身就不是名字,而是对于去世的伯邑考尊称,在这套祭祀中称呼特别明显。不过根据《史记》,伯邑考是武王的哥哥而不是父亲,不知道尊称考是否有特殊意义。
“邑”字则更加难解。前述“邑”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其实还可能既不是名、也不是字;而是地名、谥号。我们注意到武王的王后、成王的母亲叫“邑姜”。周代女性的称呼一般是“(父/夫)氏+姓”或者“(己/夫)谥+姓”,这个“邑”作为氏名和谥号是极为罕见的。
那么,“邑姜”的“邑”和伯邑考的“邑”是否有关系呢?邑姜是否先是伯邑考妻子,后来又被武王收继了呢?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比如春秋时期晋怀公妻子被伯父晋文公收继,在文献中继续从前夫谥称为“怀嬴”。这个观点是上海大学王少林博士提出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3、另外说一下关于伯邑考去世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史记》说的是文王废长立次,并不是伯邑考被做成肉饼吃了。这种说法来源于何处呢?传世文献最早可以看到的是西晋《帝王世纪》:
文王之长子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以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在西汉定州汉简《六韬》中,可以看到原型:
质子于殷,周文王使伯邑巧(考)…………死,有诏必王食其肉,□免其血。文王食其肉,□免其
不过在更早的战国《吕氏春秋》中,说的是:
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
那么伯邑考是否真被文王吃了,可信度同样也比较低了。
结论:伯邑考的“伯”是排行或字,“邑”是谥号、封邑或者名、字,“考”则是先考或是名、字。
ps:伯邑考的墓在汤阴羑里城景区内,去安阳旅游的朋友不妨去逛逛,里面有个大八卦迷宫还是挺有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