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姬发这种说法其实是后人追认的。先秦的文献确实说周为姬姓,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就认为周王室姓姬。又根据文献名发,故合称姬发。
实际上周代的姓更像是“品种”的意思,先秦说“周为姬姓,与郑晋卫鲁为同姓”,从文本本意是“周氏族血统上属于姬品种,和郑晋卫鲁同种(即同姓)”。
而不是说周王室成员都带个“姬”字,这从先秦只有“姬姓、嬴姓、姒姓”的说法,而从没有“姓姬、姓嬴、姓姒”的说法可以看出端倪。
姬发姬昌的说法都是汉代以后的人改的,严格来说要说周发、周昌。(fa of zhou,chang of zhou),不过,由于他们地位尊崇,更多的说法是文王、武王、斌(文武王合称)。
第二,周代连周发、孔丘这种说法都不是包打天下,更早时很多时候会说“仲发、仲尼、伯夷、叔齐”,以伯仲叔季称呼。这种情况下就和“伯邑考”对的上了。
在和“伯仲叔季”连用时,大概是“字”而不是“名”,此时还可以在后面加一个“父”字作为男子通称。比如孔子大概可以称作“仲尼父”。
孔子的全套应该是:“孔仲子尼父”
周人从中可以截取出若干局部:“孔仲尼”,“仲尼父”(对比“仲山甫/仲山父”),“子尼”(对比子产子路子夏)。
后世人对字的理解,是这个系统的片段,其实这里真正的字只有“尼”、“山”、“产”、“路”、“夏”等等。其余的“伯仲”、“子”、“父”都是一定头衔或者通称,按固定格式与字组合使用。和缅甸人的“吴登胜”中的“吴”是一回事。
有人以为“伯仲”是字的一部分,喜欢“伯符”、“孟坚”、“孟德”取字。
有人可能又以为古人“子”是字的一部分,故取字“子美”。
还有人以为“父/甫”是字的一部分,故取字“纯甫”、“介甫”。
其实只要取了“符”做字,按周人的规矩完整形式是:“孙伯子符父”,其中可以摘出“伯符”、“子符”、“符父”。
以上三种形式是活的,按照场合视情况选用,但真正的字,只有“符”,而既不是“伯符”,也不是“子符”,也不是“符父”。
前面周武王的“发”如果是字的话,也可以构造“仲发父”这种结构。
伯邑考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也许他本名“邦”,字“邑”,称作“邑父邦”,“伯邑父”。
按春秋及以前规则,完全体是“周伯子邑父”,但周初是不是也有这么完善就不得而知。
传说他长得潇洒俊彦,连妲己都想引诱他。如果他本名真是和字“邑”为近义词的“邦”的话,他可谓是早期“西岐周邦彦”了。
第三、不是“伯邑父”吗?为啥又是“伯邑考”了呢?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有两个可能:
第一就其实是“邑考”才是全名(或者字),好比后面的曹叔振铎的“振铎”。很多学者也有这个猜想,不过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个可能就是,这里“考”是“父”死了之后的变体。生时曰“伯邑父”,死后曰“伯邑考”,宗庙里的牌位可能是这样写的。这点传统祭祀文化里也有,比如给亡父写什么就是“显考”,给亡祖父就是“祖考”,“父”变成“考”是规则。这个变形非常合理,也解释了格式。
但,需要解释一个特殊性,史书上基本只有他一个人顶着“考”字,别人都顶着“父”,为什么?很可能是因为他死得早,生前无甚大功绩。他发挥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死后,周人天天把他的仇挂在嘴边鼓励士气,因此他在历史上是周代唯一一个长期以死人身份出场的。
当时的周人肯定是天天念叨我们的“伯邑考”被暴商害死了之类的。周人提到他时,提的是一个死人,因此用“伯邑考”。
至于武王周发,他当然见机得早,润的快,但总不至于尊称“周润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