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温超导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共2个回答0条评论

高温超导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高温超导项目,这一方面目前世界上最新的进展怎样?有哪些实验室在做这个?

cosmosfrigate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475 个点赞 👍

    转自@NuclearEngineer 的微博:

    德国马普所的Eremets等人在氢化镧体系中实现了250K也就是零下23摄氏度的超导,这个远超之前世界纪录的临界温度显示,光从临界温度上来看,人类马上就要接近室温超导了。但是这么高的超导临界温度只能在极高的压强下出现,到底有多高呢?文中说是170GPa,也就是1.7乘以十的十一次方帕斯卡,大致相当于地球核心压强的一半儿。

    这就没意思了。一个只能在巨大压强下出现的室温超导是没法应用的,因为高压装置和低温装置一样,也不是那么容易制造的。德国科学家用于制造超高压的装置是金刚石对顶砧,只能用蚂蚁屁股那么大的样品,就连对其超导性的测试表征都费老鼻子劲了,还谈什么应用啊。

    所以我觉着,对于室温超导这个物理圣杯的描述还得再细致一下,最好定义为常压室温超导,只能在超高压下出现的室温超导虽然也很牛逼,但实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既然说到这儿了,那就简单介绍一下超导的故事。

    超导是指材料的电导率非常高,也就是说电阻为零,它一般在低温下才会出现。

    现在广泛使用的导体,比如我们用来输电的电线,都有一定的电阻,电流流过导体的时候,都会有损耗,电能会变成热量浪费掉。而超导能够让远距离输电没有损耗,全世界电网都可以连在一起,彻底破解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超导材料制作成线圈,通上电流之后就可以制造强磁场,用于核磁共振人体健康检查,还能用于约束等离子体制造可控核聚变

    超导现象自被发现以来,就是物理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首先是因为它理论意义很大,是凝聚态物理和量子物理交叉的前沿课题,隐含着物质结构深层次的物理规律。其次是它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超导现象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1911年,科学家突破了低温技术,把氦气给液化了。握了液氦和低温技术的卡末林·昂尼斯发现在4K左右,汞的电阻消失了,因此发现了超导现象。他因此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Bardeen、Copper 和 Schrieffer 提出著名的 BCS 理论,解释了低温超导现象,因此荣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预言低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不能超过40K,这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

    目前比较实用的金属型低温超导材料是铌合金,临界温度为9K多,-264℃,需要用液氦冷却,因而维护成本很高,但好处是金属材料易于加工,可以容忍很强的磁场。中科院合肥那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装置-EAST巨大的磁体就是用这种材料做的,很多核磁共振用的磁体也是这种。

    1986年Bednorz 和 Muller成功合成钙钛矿结构的镧钡铜氧化合物,临界转变温度高达35K,这种材料的超导机制与低温超导完全不同,因而被称为高温超导。1987年,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成果引爆了超导研究的热潮,因为这个材料太容易做了,有个马弗炉就能烧,把材料中的元素换一换就能发现一个新的超导体系。那段时间,几乎全世界的材料实验室都在烧炉子,中国也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很快美国华人物理学家朱经武和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的团队将钇钡铜氧高温超导的临界转变温度提升到100K以上,77K的液氮温区被突破了,从此人们可以用液氮来制造超导了。液氮可比液氦便宜多了,超导的维护成本大幅下降。但是因为高温超导材料都是陶瓷,不容易加工成复杂的形状,液氮用起来也很麻烦。

    目前,用高温超导材料做电缆仍然存在一定困难,长度短一点还行,长了就有问题。另外,它在强磁场中会失去超导性,因而也没法做强磁场的磁体。但是在一些磁场较弱的场景中还是有很多应用,比如微波电子器件等等。

    随后,提高临界温度的努力一直在继续,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钛钡钙铜氧系达到了138K。下一个目标将是195K,这是干冰的升华点,如果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能超过这个点,那以后就可以用更加便宜的干冰制冷来实现超导了。

    高温超导的理论解释到现在都没有彻底完成,Ginsburg和Landau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并因此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奖。

    这中间有段时间超导研究陷入低谷,理论迟迟没有突破,也没有新的材料体系出现。只有2001年,日本科学家报道了二硼化镁这种简单的材料在39K,非常接近低温超导麦克米兰极限的地方实现了超导。

    2008年超导又火了一把,这把火是日本人点的,却是中国人烧旺的,就是铁基超导体。2008年日本Hosono小组报道了层状结构LaFeAsO体系26K的超导电性,中国科学家迅速反应,久违的炉子又烧了起来。赵忠贤、王楠林、陈仙辉等合成了一系列铁基化合物,其超导临界温度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达到55K,说明这个体系是一类高温超导体。这个成果获得了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经被认为有冲击诺贝尔奖的可能。

    此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超导材料体系,比如掺杂金属原子的富勒烯或者使用了放射性元素的重费米子超导体,这些体系临界温度不高,就不展开说了。

    与此同时,在材料体系的创新上陷入困境以后,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环境变量,压强。很早人们就发现,提高压强可以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朱经武在高压下把汞钡钙铜氧系的临界温度提高到了164K,是当时的最高纪录。2014年吉林大学崔田教授通过计算预测在200 GPa高压下,硫化氢的超导临界温度在191K 至 204K 之间。这个结果迅速吸引了国际超导研究者的瞩目。年底,德国马普所的Eremets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预测,他们获得了临界温度为190K的硫化氢,一年后,临界温度被提高到了203K,干冰温区突破了。当然,前面说了,这个结果是在高压下产生的,实用价值不大,但还是非常振奋人心。

    另一个被预言具有神奇超导性的材料是金属氢。理论预测氢气在极高的压强下可能变成类似金属的导体,也就是金属氢,它除了是一种高能炸药之外,还极有可能是一种室温超导体。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它趋之若鹜的原因。2017年,Science杂志报道哈佛大学实验室成功制造出金属氢,造成很大轰动。然而一个月后他们宣称,由于操作失误,这块地球上唯一的金属氢样本消失了。而且他们再也没有重复出之前的实验结果,别人也没能重复出来。

    2018年,M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1岁的曹原一天之内在NATURE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论述了双层石墨烯在重叠角度为1.1°时,会产生超导现象。虽然其临界温度只有1.7K,但这是首次发现超导行为与结构如此特别的对应关系,这一发现开辟了超导物理乃至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方向,无数学者正在跟进。这个成果是2018年十大科研进展之一。

    2018年的7月末,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出现了一篇石破天惊的文章,题目翻译成中文是《室温和常压下超导体存在的证据》,作者是印度科学院Pandey教授。一看这文章名字,这才是堪称物理圣杯的成果啊!文章描述了一种金银复合纳米粒子在230~240K时产生了超导电性,同时说,如果材料更纯,制备更仔细一点,临界温度可以达到室温。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有人发现文章配图中两条不同的曲线出现了同样的误差规律,这表示存在很大的伪造数据的可能。我把新闻发给一位做纳米材料的教授,询问他的看法,人家表示印度人的文章还是先打个问号。当然这一切还没有定论,文章投了NATURE,截至目前,尚未通过审核。

    最后就是今天看到的这个成果了,德国马普所的Eremets等人再接再厉,在氢化镧体系中实现了250K的临界温度,但是同时需要极高的压强。

    可见,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突破室温超导的努力。如果能够在常压室温下实现超导,那就会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我们将拥有全球联网无损耗的电网系统,有小巧的电动机、发电机,更加便宜方便的核磁共振诊疗服务,还有可能更快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应用。

    这才是所谓的物理圣杯——室温超导,也许我们真的会有看到它实现的那一天。

    (这里得说一个梗,在超导界,室温比高温的温度要高。)

    查看全文>>

    李昰応
  • 100 个点赞 👍

    超导不好做。目前公认的高温超导是1986年的铜基超导体,唯一的,因为转变温度达到液氮温区,其它都没达到。近40年没有任何一款材料知名度达到铜基的高度。

    前两年的高压室温超导其实还是BCS超导,没有超导机制的革新,以前没有做到室温多半是测电流的仪器不够精度。高压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低温,很好理解,低温就是运动少,高压下原子核自然呆那里一动不动的,这样晶格振动等杂七杂八的运动就被极大地压制了,看到的电子具有某些特征的(一般能量较低)运动就变轻松了。

    低温物理做的其实就是让系统中的粒子运动尽可能单纯,比如想办法让原子核“别动”,常见做法就是降温、高压,不常见做法有光子阱之类的,动的少了,幅度小了,粒子的各种运动就更好区分出来不是?当然,如果做不到让粒子不动,那咱们就做个平均,就和海平面似的,海上时常有大风大浪,我们平均一下,照样给出个海平面高度,照样算各种海拔高度,对吧。这就是所谓的平均场了,但是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会有“在平均场下有效”的说法。

    凝聚态物理中常见的材料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弱关联电子系统,每个电子都可以视为独立的、自由的,典型材料就是各种金属、合金,适用费米液体理论,关键词参考朗道、第一声等,BCS超导的材料都是弱关联电子系统。BCS超导体常压下最高转变温度记录好像是MgB2。

    另一类是强关联电子系统,铜基、铁基超导都是强关联电子系统,这个不适用费米液体理论。关联的意思粗糙的理解就是电子间的库仑排斥势很强,原本泡利不相容原理说一个格点可以自旋二度简并,占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搁强关联这里只能占一个电子。关键词参考哈伯德模型。

    铁基超导体没有铜基超导体迷人,毕竟铁基的临界温度不够高。然后铁基超导体能带实在是多,据说要做个5带模型,铜基整一个单带哈伯德模型就OK了,做理论的直说铜基很漂亮很舒服。做物理的喜欢做微扰(虽然微扰论在这里失效了,格林函数的做法形式上也类似),并且钟爱做到二阶,二阶说白了就是平方,可以体会一下单带和5带的计算量差别

    a^2 --分隔一下-- (a+b+c+d+e)^2

    不过,快40年了,铜基的超导机理也没弄明白,一家一个言论,一家一套理论,八仙过海,谁也说不过谁。教父Anderson曾经提过共振价键理论,说这玩意儿好,但后来也证实不对,实在是强关联水深,more is different。电子多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在巨佬们在刷自旋密度波、电荷密度波、配对密度波,18年国际超导会议上李雅达先生比划配对密度波,我是个渣,没听懂也没看懂。

    高温超导的机理研究基本处于不作为的状态,大家琢磨强关联究竟怎样怎样,打嘴仗的同时,也在等新的超导材料,瞅瞅能不能有些突破。先前的铁基超导出来时是这样的,近两年曹原大神的魔角石墨烯也是这样。不过还没听说整出个新奇玩意儿。

    反正不管有没有,弄明白总是好事情。

    至于超导的应用这块儿,我不熟,只知道铜基转变温度高、抗磁性好,但是特么的是个陶瓷,锤不得扭不得,很是烦人;各种合金可以随便锤,但是必须上液氦,不是一般贵;高压常温那货记得是硫化氢,臭鸡蛋气味,还要时刻保持超高的压力。不过咋说呢,到底是个代价的问题,超导不管材料怎样恼人,一定代价下也是能用的,据说一些要走大电流的地方就在用超导导线。

    还是期待新材料吧,比如曹大神前不久弄了三层石墨烯,说不准哪年就蹦出来个更好玩的超导材料,大家一拍脑袋,原来超导就这回事呀!

    反正我做别的去了。强关联实在是巨坑。不过等我老了,如果还做科研的话,再来看看。

    编辑于 2022-10-13 17:08・IP 属地江苏

    查看全文>>

    我要改名

1

  • 1
  • 跳至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