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所谓得意之笔是将新加坡的工作语言定为英文,反正好处说了一大堆,但这件事究竟对新加坡的助力有多少,估计只有天知道了。同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其余三个除了香港也没一个用的是英语工作语言,但经济成就似乎也不弱于新加坡这么一个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产业底子非常丰厚的城邦城市——很多人都以为新加坡建国前一穷二白,事实上根本不是如此,英国殖民时代岛上航运和炼油产业就已经非常非常发达,这两个产业至今都还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否则曾经那几百万华工脑子进水了去一穷地方讨生活?同时期的香港和新加坡比那真的就是个弟弟。相反,英联邦国家里穷的叮当响的国家占绝对多数,似乎英语也没对他们有多大提升作用。
真在坡县呆过的人大概都知道所谓的新加坡英语就是个怪胎,底层华人基本是中文半桶水+英文半桶水,甚至不少老一辈华人英语和普通话都不会讲,只会马来语或者本地方言。
中层华人英语倒是不错,但新式英语和地道级英语差距依旧不小,想听懂很费劲。
顶层精英基本上英语+华语都非常不错,但是哪国的精英洋文不好的?
李光耀说汉语会阻碍发展,但新加坡建国一代的不少广东福建移民,一句英语不会说,靠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南亚狮城,这群人的功劳我相信李光耀本人也无法否认。
李光耀说华文教育会影响国家认同感,但殊不知事实早在建国之初,敬爱的周总理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华人、华侨做了非常严格的区分,并且明确表示在海外获得海外国籍的华人就是外国人,应该效忠本国政府,和中国无关。现代也没见哪个马来华人、泰国华人、印尼华人把自个儿当中国人的,虽然人家那英语和中文普遍甩新加坡人一条马路,且因为血脉语言相似,改革开放之后大家互惠共赢了不少,这点比观念和意识别拧巴的新加坡人要来的强,对,新加坡华族就是特别拧巴的一群人,四不像,上层强调英式精英,但民间各种闽南、福建团体林立,强调各民族和谐共处,但明显政府致力于华人主体地位不变——且华人本身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本土出生的爸爸娘惹(几任高官都是这血脉)、二等本土新客、三等印尼、马来爸爸娘惹,四等南亚新客,大陆台湾移民占最低……
回忆录这东西写出来就是为自己身后留名,他说这话也只是在为曾经自己的政策制定找逻辑自洽而已。如果李光耀本人生长于一个母语为中文的纯新客华人家庭,你猜他会不会强势推进去华文教育,并且一生引以为傲?估计也是只有天知道了。
李光耀属于被华人世界绝对高估的一位政治家,甚至还有好事者拿他和总设计师相提并论的,他本人属于典型英式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够右、够保守、够唯学历论,离开一个规则化体制去一个凭绝对力量拼杀的地方,其舞台和成就究竟有多大这非常值得商榷。同时期平移到中国,他这样的大概率会去KMT那边,和我党第一代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放历史人物,他上限大概北伐前的诸葛亮,是一个高效强势的体制内精英宰相,但离开天辟地的真大佬远了去了……
但是,厉害不厉害看和谁比,虽然说中文世界对Harry有溢美之嫌,但我写这么多并不是要把他老人家往底部去黑,相比较大多数西方政客,他本人还是一个很出色的职业政治家的,他厉害就厉害在既懂东方大家长式法家治国那一套,又精通西方议会法制那一套,长袖擅舞,注重媒体关系,很擅长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大概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