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一下黄花口事件的原因。黄花口事件归根到底是由于兰封会战的溃败(不是战败,是溃败),兰封战役是土肥原贤二为了支援已陷入困境的徐州会战而冒险发动的一场战役,因为孤军深入,很快土肥原的军队就陷入国军的重兵包围之中,而国军有意在这个时候全歼土肥原的军队。本来形式一片大好,国军几乎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但却接连发生了两场意外。首先是桂永清和邱清泉的27军在兰封遇到了日军一个旅团进攻,桂永清和邱清泉只坚持了一天,并在日军步兵冲锋前就已经全线溃退(在日军进攻前桂邱二人就率领部队逃跑了),使土肥原攻占了兰封并跳出包围圈。尽管薛岳收复了兰封,但黄杰又在商丘不战而逃,造成国军后路被抄。国军为了逃命,于是在黄花口决堤,以牺牲黄淮地区的全体人民的代价,换取自己的活路。
实际上,守卫兰封的本来是国军名将宋希濂,但是蒋介石为了培养自己的嫡系,把宋希濂掉走,空降了傲慢自大又胆小如鼠的桂邱二人,并为之配备了强大的军力(嫡系27军)并派遣了一个坦克加强营(国军的T-26远比日军的89式坦克强得多,1945年八月风暴中,苏军的坦克主力就是T-26, 完虐日军更先进的97式坦克),不过坦克在这场战役中的最大用处就是逃跑时跑得快(国军转进如风,敌军追由不及)。战后,桂永清,邱清泉,黄杰三人仅仅受了轻微的处罚,三人日后更是平步青云,像桂永清更是做到了国军海军总司令。讽刺的是,邱清泉在淮海战役中发狂死掉了,真是报应不爽;而桂永清更是蒋介石的丧门星,在其治理下,国民党海军包括旗舰重庆号在内的舰艇不断的投成起义,在海南战役中桂永清奉命封锁琼州海峡,竟然轻而易举的被解放军突破,可谓奇葩;黄杰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赶到了越南,竟然愚蠢的顺从法军最后被缴了谢,真够丢人的。
其次,花园口事件的后果,就眼前的好处来说:1).黄花口决堤让国民党大量军队得以逃跑,阻止了日军的追击。2),迫使日军从长江沿线进攻武汉,不过这一点是不是好处目前存疑,因为沿长江进军对于日军的补给非常有利,效率比在北方高多了。至于有人认为南方不利与日军的机械化军队而利于国军防守,我个人不敢苟同,因为一方面日军根本没有任何程度上的机械化可言,另一方面河南南部同样是丘陵和山地,而且补给条件远比沿长江差的多。长远来说,国民党在黄花口决堤之后并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反而更加肆意的橫征暴敛,造成河南及黄淮人民对于国民党不再有任何希望,反而对国民党恨之入骨,因此在随后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战役中毫不犹豫的加入共产党一方。没有黄花口决堤,就不会有1942年饥荒;没有1942年饥荒,淮海战役中就不会有小推车;没有小推车,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就不会损失那么惨重以至于迅速退出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