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怎样才能做出与饭店一样好吃的菜?

匿名用户
1524个点赞 👍

六年厨子,现在混互联网。

回答第一个问题:

问清了烹饪方法,回家也网上查清做法。但真正做起来,总是口味差了一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1.了解清楚烹饪方法,你只是知道了烹饪这道菜的做法和技巧。这些做法和技巧并不是做好这道菜的全部。

厨师忽略了:他使用的烹饪环境和工具以及自己对火候的理解和经验对最终结果造成的影响。他忘了将这些因素告诉你。

2.高估了自己完成这道菜的过程中的执行效果。

3.厨师隐藏了个人的秘密配方(上年头的厨师有自己的秘方很正常)。网上也不可能找到。


回答第二个问题:

怎样才能做出与饭店一样好吃的菜?


问题被编辑后已经跟题主之前描述的问题有不小的出入。按照题主的意思两者整理一下就是:在家里怎样才能做出与饭店一样好吃的菜?(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题主那种很具体的问题。)

首先得先理解:烹饪是一项有着深厚积累的技术活儿,而非技巧。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而技术不能。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变成了: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和别人一样的结果。

难度可想而知,但办法总还是有的。

估计你已经猜到:接下来肯定是篇长文。请做好撞击准备!

一、尽可能缩短食材加热的时间(主要针对炒菜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篇:

勺(手勺)


勺是烹饪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主要用于:搅拌、舀取、量取。

搅拌

用勺子主要是为了配合颠勺。颠勺能让食物受热更均匀。

舀取

很好理解:饭店后厨的调料都是用罐子装着摆在台子上的。罐子的直径大于勺子的直径,放调料的时候,勺子直接伸进去舀点。(当然也有用一个小勺子将调料挑到手勺里的,这种调味方式会更精准,但也更耗时。)

量取

勺子分,8两、10两、12两;我们以前主要用10两。煮汤的时候,大概三勺就是一个汤菜的份量。一次性入锅的水的多少对于一个汤菜的出品,有多重要。会煮汤的人都懂。

家庭一般用锅铲,锅铲最多起到搅拌的作用。两三个人的时候,一把锅铲还能对付。但当你面对的是两桌人的时候,勺子的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

过年家里来亲戚,每年两桌坐不下。把锅铲换成勺子,我一个人也能搞定。我母亲就给我打打下手,上上菜。

最起码得保证最后一个菜上来,第一个还是热的。这样一桌菜再坏也坏不到哪里。


看到这里,应该过滤掉一部分没耐心的家伙啦!

好,接着讲:


锅的材质和形状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烹饪的结果的好坏!

家里常用的锅大概是下面这几种:











材质上,大多是生铁、合金加涂层。

但我们想要做出饭店的味道,就要用到熟铁锅

熟铁锅延展性好,导热快。对于大多数菜肴来说,在更短的时间内让食物熟透,才能更好的保持食材的形状和味道(主要适用于炒菜类)。

我们用的熟铁锅大概是这样:


形状上,锅底比家用锅凹下去更深。除了更方便颠勺外,更重要的是受热更快,也更均匀。

电磁炉用的锅为例:锅底平的接触电磁炉的那部分温度高,周边弧形部分完全是“散热区”。这两块区域的温差就大。

上面是酒店用的锅,家用的话,建议下面这种:

很便宜20块左右。而且很轻,很适合女性使用(除了颜值低点)。也不用担有涂层什么的。

以家用灶的温度和频次,用三年是没问题。

用之前,通体烧红,开一下锅。


这一块因为在家里不能实现,就不多说了。但需要明白这部分的重要性。饭店里一般用的是柴油灶。柴油灶的温度可以达到一千多度,坐锅上去,三秒能热透。

还是前面讲的:对于大多数菜肴来说,更短的时间内让食物熟透。才能更好的保持食材的形状和味道(主要适用于炒菜类)。

温度越高,烹饪时长越短。这很好理解。

柴油灶大概是下面这样的。这是单孔的,还有多孔的。



烹饪介质

根据食材的特性,尽可能用温度的高的烹饪介质料理食材。

水能达到100°;

水蒸汽能到110°(家用条件下不易达到120°);

植物油脂到250°+,动物油脂更高;

在料理肉类或块茎类蔬菜的时候,先走一遍油。不但能大大缩短烹饪时长,还能更好的保持食物的味道和外观。

红烧鲫鱼为例:走大油后,即便不放姜蒜烧出来也没腥味。

走油后的鲫鱼比油煎过的水分丢失的更多,可以想象成一个挤掉很多水份的海绵。这时候再把鲫鱼放入调好的汤汁里烧汁。它就能吸入更多的汤汁。入味更足。

炸过的鲫鱼整个表面有一层焦化壳。吸饱汤汁后也不会完全软化。真正做到外焦里嫩,鲜味十足!这不是一般油煎后再红烧的鲫鱼能比的。

油炸过的鲫鱼,刀口位置涨开得更充分。即便是剞花刀口夹角位置的鱼皮也不容易破。见下图。

其他介质还有:泥巴、微波、電烤等。



二、突出食材和菜肴的特点


调味、用料篇

调味

需要纠正一下:饭店用的调料更全,但不一定更多(放味精不要钱的除外)!

我们以前给一个同事起过外号:蚝油王子。

他炒菜时,绝大多数菜都会放蚝油。当然放多放少对食客来说,吃不出太大的差别。

但我们认为这就有点不够水准:真正理解这道菜的特点和属性的,你只会专注突出这道菜的特点。而不会用其他东西去掩盖这个特点。或者做出的菜基本一个味道,没有区别和特点可言。

麻婆豆腐为例:这道菜首先要突出的是“麻”,然后辣味为辅。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建议再放香油了

那你以为饭店会没香油吗?

如果仅从饭店用油重(现在好点的饭店用油也很控制),以及放的调料多得出饭店的菜好吃。这是有偏见的。这样的食客本身也是不够专业。

用料这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材!

饭店有专门的采购,菜进厨房前还有人验收。最少有两道环节确保食材的质量。而对于一个没下过厨房的人,可能连是不是注水肉都分辨不出。这是属于常识类的技能对于在家做饭的你来说是必备的!这些常识可以从网上获取,我就不搬过来了。

好了,食材和配料准备妥当后,接下来就要开始操作了!


三、熟能生巧

操作篇

刀工

刀工的首要目的是,根据烹饪要求将食材分解成适合的大小和形状。

牛肉怎样切炒出来才会嫩?炖牛肉的时候又怎么切?

刀工是一个常被人忽略但对菜品出品至关重要的环节!

土豆丝切的粗细不均,吃到嘴里发现粗的没味道。你只会觉得没入味,下次炒久点。等下次炒的时间长了后,发现切的细已经不脆了。

一般情况下不会觉得是刀工的问题,即便想到也不会花精力去练刀工。

火候

在饭店里面小厨子上灶前,得先学会一项技能:颠勺。(这里说的是师父带徒弟那种言传身教的厨房,非厨师培训学校。)

饭店因为炉子温度太高,翻炒不充分就容易糊。

大概练一个星期,颠勺的时候汤汁和菜才不会溅到身上烫着自己。

但对于家用的气灶来说,温度没高到那个程度。

所以颠勺这项技能就不是必须了。(当然学会了,唬人还是没问题的。)

那就剩下对温度的掌握了。

温度主要指:水和油的温度。(锅的温度就不讲了。)

冷水去腥,热水去膻;

去膻味里边,又分冷水下锅和热水下锅;

掌握好油温非常重要。油脂因为能达到的温度比水高,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烹饪介质。(前面有讲到。)

炒菜时的油温比较容易掌控,但煎炸时的温度控制就需要些技巧。

有经验的可以通过油翻滚的方向(油温低的时候向外翻滚,油温高时向内);冒烟程度;滴水入油锅的声音判断油温(警告:没人会用水试油温!我说的那都是不小心掉进去的!)。

给题主的问题再增加个举例:如果厨师告诉你要做某道菜要用八成油温。对于一个没怎么做过饭的人要怎么去执行这个细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油温低点食材就含油,吃起来不清爽;高点水分又丢失太多,吃起来柴。

这就是有时候我们因为高估了自己在烹饪过程中的执行效果,而导致自己搞不清楚烹饪失败的原因。

像油温这一类烹饪的技巧,并不是别人一说,就能学会。


食材属性

这里说的食材属性并不是中医里面的属性。而是指食材的:性状、形状、颜色、口感、味道以及食材在各种不同烹饪方式下的变化等。

熟悉食材的属性才能更好的研发新菜。这属于高阶厨师的工作内容。在家要能做到这个地步,你做出的饭菜早已经超过一般饭店。


好了,就快写完了。

总结一下答案:要想做出跟饭店一样的味道菜。

首先需要认识到:烹饪是一门有着深厚积累的技术。而非技巧。(毕竟还有这么多人以此为生。)

1.硬件上尽量专业。厨房里的东西能专业的尽量专业,当然也要符合厨房的使用环境。即便只煎一次牛排也要去买只铸铁锅。你要有这等壕气和决心我保证你能成!

2.多做。烹饪毕竟是个技术活,刀工、火候必须实操。一个月做一次,给你十年也未必能成。

3.悟性。我师父当年讲的,厨艺讲究:眼到,手到,心到。眼睛看这食材的变化;手要根据食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心其实在做这道菜前就已经开始“盘算”了。

比如:你可以思考以家里厨房的烹饪条件做什么样的菜更容易达到饭店的味道。

我先学着做汤菜,是不是对厨房硬件和自身技能要求就没那么高。先从简单的开始,这样容易给自己信心!


真的是最后了!

一家之言,切莫以偏概全!欢迎大家指正!我们一起完善好这篇内容,希望能对更多的人有用!

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曾鑫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