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中国人论证印度没有崛起潜力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印度建国时代显著强于中国,但是近几十年远远落后了。这是事实,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
印度之所以1947年比中国强,很简单,因为印度之前近百年是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除了少量印度士兵参战,没有被一战二战影响,更没有大面积军阀混战,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都在不断大折腾小建设,印度基本太平,殖民地建设就是蜗牛爬也能龟兔赛跑超过同期动荡的中国。
更何况当年英国人还是希望长期治理印度的,印度也确实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我们中学化学教科书上的发明侯氏制碱法的侯德榜,二战胜利后就是到印度塔塔化学做了总工程师,他在当时的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同样道理我也反对过度贬低民国,民国固然问题多多,其实新中国也是啊,民国得到的和平建设时期才几年,能和新中国比吗?
而二战后印度发展开始慢于中国,实际上恰恰是二战前印度发展快于中国的一体两面: 不在冷战前沿,距离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太远。这个让一战二战印度无忧的原因,导致了20世纪后半叶印度的落后。中国和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苏联和日本,一个陆上一个隔海峡相邻,这两个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割占过中国领土,但是也都大力扶助过中国,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私人生意。
中国也是距离美国最近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上世纪中叶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人口小国,远没有现在的上亿人口规模),这导致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对中国的帮助长期是全球亚非拉国家里独一份,比如中国大部分知名高校包括几个顶级医学院都有美国人撒下的种子。但也因此,美国要在中国家门口打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而这两场残酷的战争反而大大促进了东亚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一般人都知道20世纪60年代之后东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突出的区域,却忘记了就在二战后的十年里东亚是全球战争强度最大的区域。历史就是这样诡异,整个20世纪没有境外势力深度参与的大战的南亚(最大的外部来源战争就是中国军队1962年的侵入),也就在重工业发展上确实大力前进的契机,今天印度军工差强人意、装备来自各国拼凑,就是这个地缘政治背景的体现。当然现在的印度也在大力发展军工也有了相当进步,不可简单小觑。
搞出口加工贸易还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产业和消费重心有三个,西欧、北美和日本,欧洲离中印都比较远,北美和日本离中国印度哪个近呢? 从中国东海甚至南海任何港口出发到日本或者美国西海岸,和从印度或者孟加拉港口出发相比距离近多少?
当然更主要的问题,在人。缺乏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印地语族群聚居北方贫穷的恒河流域而相对富裕的南方却语系都不同、各种宗教尤其是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间冲突不断、种姓制度废而不绝依然影响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普及过于迟缓导致海量文盲、对地主阶层缺乏整治导致工业和建设用地成本高,过早实行民选制度和劳工权益保护导致用工成本高决策成本高,等等,都是事实。
族群庞杂的问题就是印度国情,只能慢慢来整合,探索多族群共同发展的道路,这会成为宝贵的印度经验,但是经验产生需要时间。
至于后面那些情况,国人往往归结于印度没有革命没有土改(印度建国之初搞过土改,半途而废了)。印度之所以没有这些,就是因为整个20世纪都没有卷入不可控制的大规模战争,所有革命也好土改也好,都是战乱及其带来的社会失序导致的。没有持久的战争状态也就不会有战时体制的建立,和平年代长期通过各级议会扯皮的做法就会得到维持。印度普及基础教育不利也于此相关,教育资源分配权力长期在各邦,少数邦比如喀拉拉做得不错,大多数邦的老爷们就没有动力给穷人太多教育。
但是这些都在被高速发展的印度市场经济加速改变。印度种姓制度在城市里大大瓦解,海量低种姓和贱民年轻人考学成为律师医生码农政客,摆脱了种姓束缚,印度政府也早就规定了各级学校必须招收相当比例的低种姓学生。印度小学毛入8学率已经超过百分之百(说明有大龄学生),初中毛入学率直奔80%,高中毛入学率超过50%,大学毛入学率接近30%,已经是中国2012年水平。受过良好教育、沉浸在互联网中的年轻一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注定不可能和老辈一样,和中国年轻人的改变相比只会更大。
至于印度建设土地问题,印度人也在探索自己框架里的解决之道,现在印度的钢铁产量、汽车产销量、高速公路长度相对国土覆盖率、人均寿命、婴儿和幼儿死亡率等等都是中国差不多二十年前水平。印度是全球除中国外唯一拥有年产销量超过5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企(塔塔汽车)、唯一在全球制药前50企业里有多家企业、唯一家电市场有大量高市占率自主品牌(blue star和voltas空调,godrej冰箱,vu电视机等等)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制造业成就,不可能是全国处处土地被地主把持征不到地实现的。
底下贴个以前的回答,把中国和印度崛起一起讲了:
十亿量级人口大国的崛起,必然是百年磨难和曲折后不可阻挡的前进。
百年磨难与曲折,是因为实现工业化之前数亿人口的国家是不可能被高度整合的,无论印度还是中国都是如此。19世纪的晚清三大乱本质上都是人口超速增长下中国汉族内边缘族群(回民实为穆汉)爆发的族群间战争,直到20世纪初中国不同省精英依然大量不能通话只能笔谈,或者干脆说英语,这和印度同期情况没有太大不同。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曲折探索,才在20世纪末基本完全国家整合(70后才大多数人能讲普通话)、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而中国崛起完全势不可挡,事实上无论人口增长还是经济成长,在20世纪哪怕困难年代里也基本没有停止,只有抗战艰难的时代、大饥荒三年和文革三年有暂时的停滞衰退,改开后中国经济增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一年经济衰退。除了一胎制计划生育动摇了人口优势造成未来发展的隐患,中国发展没有任何别的不可克服的问题,虽然阵痛总是不缺。
印度和中国非常相似,地理上半封闭,和外部世界通道除了海洋,就是西北充满荒漠和绿洲的穆斯林地区; 上古文明都发源自偏北的两条大河流域,历史上北方比南方富庶,但近代以来海洋文明历史悠久的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深居内陆的北方。
区别在于,印度地缘封闭性弱于中国,因此从公元前六世纪波斯阿契美尼亚帝国征服印度河流域开始,希腊马其顿帝国、大月氏贵霜帝国、波斯化突厥人帖木儿帝国、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等等西方或北方强大帝国都会南侵印度,造成印度次大陆内部稳态很难形成,大一统王朝少且存续时间短。中国则拥有新疆沙漠戈壁-青藏高原-横断山脉这一全球独一无二天堑,地缘封闭性强得多,英国全球霸权建立前葱岭以西任何政权都无法染指中国核心区域,北方南下游牧民族都没有强大的人口和高超的文明,只能被动同化,这就让中国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工业化之前在超过五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凝固成为同一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案例,中国的大一统水平和时间占比在元代之后有很大提升,过去八百年基本实现了大一统常态化。
虽然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实现了强于中国的工业建设,但是英国人在印度和他们在其它任何殖民地一样,是采取分化策略,利用激起印度不同族群间矛盾,让几千英国人长期有效统治上亿印度人。再往前,之前一千年大多数时间里印度的最高统治者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王公,他们也对整合印度人兴趣不大。印度1947年的国家整合程度大概和中国唐初差不多,这不是印度人或者印度文化不行,主要还是印度的地理环境导致的,历史因素也有一些,当然归根结底穆斯林入侵者和英国人能控制大部分印度,还是因为印度社会历史上本身相较于中国整合水平低凝聚力差。
但是印度独立后的族群整合和国族认同建立,虽然挫折重重,却堪称奇迹,分裂势力随着人口更新换代越来越不受群众拥护,印度各族中青年反而普遍热爱印度,热衷于到各族和平相处的大城市里寻求发展。无论在印度还是海外的印度人,都普遍自豪于印度的大国荣光。
印度20世纪后半叶经济发展确实相当一部分是瞎折腾,苏联对中印工业援助半斤八两,中国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早早上了美国的船寻求更好发展,印度工业发展缓慢还搞计划经济搞到1991年,比中国搞市场经济晚了十几年。百年磨难和曲折,谁也免不了。但是这个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来,印度走上正道了。全球主要经济体过去三十年没有超过两年衰退的没有几个,中国是一个,印度是另一个,无他,庞大的人口基数让美国金融和产业收割效率低,外部负面影响波动也小。
很多人估计又会说印度大城市多么脏乱差,这无非是因为印度没有户口制度,最穷的人很多都挤在大城市,这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只不过印度穷人多更突兀罢了。二十年前的中国城市是比现在的印度城市干净一点(其实棚户区也好不到哪里去,2010年的北京唐家岭和印度贫民窟画风相当接近,北京胡同当年都是污水横流,清华校园里的蹲坑公厕外国人都是捏着鼻子进去),可是二十年前的中国农村脏乱差和贫穷得绝望的地方比比皆是。
2003年中国GDP还是全球第六,排在美日英法德后面,然后在2006到2008年逐年超过了英法德成为全球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印度去年GDP3.4万亿美元,按年均实际增长8%算,大概过三年GDP会增长40%突破5万亿美元,过六年会翻番变成约7万亿美元。有可能2025年印度就会超过德日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现在的英法德日比二十年前的英法德日虚弱了不少已经不是新闻,优势产业都被中韩吃了不少。印度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是2030年代的事,超越对象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美元霸权崩掉的时候印度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我的回答一向被人踩沉底,有劳读者点赞顶起来,让更多人看到真相而非自欺欺人的言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