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为什么印度发展到现在不如中国?

知乎用户
168个点赞 👍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开放引进外资就是这个下场。

而中国在1978年之前就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世界银行来到中国考察,考察后出版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这份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增长:

1952年-1979年中国的工业增长是11%。

我找到了大致同期(1950-1978)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增长

美国4.45%,日本12.05%,德国6.65%,英国2.5%、法国5.1%,意大利7%,加拿大5.4%,澳大利亚5.35%和苏联9.5%

除了日本的12.05%,中国的工业增长同期西方经济体的增长都要快。

所以世界银行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近乎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1949~1978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农民拿着锄头耕地,拼命从口粮中省出一点来想买一台拖拉机,甚至是自己造拖拉机厂,1978年以后的中国已经有了拖拉机,甚至可以制造拖拉机零件卖给别人,不用拿着锄头耕地,但很多人都觉得拖拉机应该是天上掉下来的。

都知道1946年签《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的是汉奸,2023年签《中美友好通商条约》是民族英雄。没有工业基础你开放个屁啊

很多人总是把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对立,就是不知道前三十年的发展,让1978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当然算人均还是拉胯),为我们打下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当年中国家人WTO的时候中国向西方哭诉说:我们中国用八亿件衬衫换你们的飞机。

衬衫在怎么说也是工业品,虽然是初级工业品,能制造衬衫换工业品。改革开放后能用工业品换工业品,就是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

印度呢?只能拿老百姓的口粮换工业品,最终结果是吃得不如朝鲜饱

2021年世界饥饿指数,朝鲜排名96,印度排101,

2022年世界饥饿指数,朝鲜排名97,印度排名107,

2023年朝鲜倒是变成了107,印度自己变成了110

有无工业基础的区别就是有了工业基础开放你可以从低级制造业开始,慢慢爬科技树。

没有工业基础开放以后只能当工业品倾销地,当经济殖民地

很多人忘记了,没有计划经济打下工业化基础,市场经济也搞不下去。


谁告诉你完完全全与科技和市场脱节了?好吧说与市场脱节我承认,毕竟计划经济没有市场。

在我上面这个回答中,我给屈圣无为这位知友的回答中说明了,

计划经济是一个体系,市场经济也是一个体系,虽然两个体系之间没有交流,但是两个体系内部是互相交流的,比如东德和波兰回交流,法国和英国会交流。何来计划经济不与国际交流的情况?

如果中国不与苏联等计划经济国家交流,如何得到苏联的援助,开展156计划

还错失了汽车半导体工业,就中国当时那个工业基础,也配汽车半导体?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吧。计划经济期间中国不是没有高端制造业。

光刻机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国的光刻机不弱与日本,但是呢?由于一开放全被冲垮了,一方面是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当时外国光刻机来中国,说买外国的光刻机送出国旅游,结果哪怕中国的光刻机比日本的便宜,大家还是买了国外的光刻机,不买中国的

而且教员说的好: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你要搞开放就一定有人觉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也是为什么但是大家觉得没必要继续研制光刻机的原因之一。结果中国的光刻机就逐渐没落了。现在要开始重新爬科技树。

还好当时的工业基础已经打下,当开放以后,以光刻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被冲垮的时候,我们已经站稳了低端制造业的脚跟,可以慢慢爬科技树。

这个回答你也看一下。

很多人认为有三个选择,甚至四个选择

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

一、付出代价获得工业化

二、付出代价什么也得不到

不存在三、不付出代价什么也得不到。更不存在四、不付出代价获得工业化。

你根本不懂什么是工业体系这个东西,工业化发展迅速,扩张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新的产业不断出现,需要的从业人员也就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19世纪的英国,人口大概2700万左右,就能建立一个齐全的工业体系。

1900年美国人口7500万,就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冷战时,工业配件的数量已经增长到3000万左右,凭借单一国家几千万,一亿级别的人口已经远远无法完成工业化了,欧洲开始寻求一体化,苏联组建经互会

1970年欧共体人口3.8亿,经互会人口也差不多,人口只有2亿的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1970年开始已经去工业化了,1980年之后的美国经济结构就已经是服务业为主了。虽然军工依然保留着,但是民品基本都转移到欧洲和日本了,底特律等曾经美国辉煌的汽车城变得空荡荡。不过美国和欧洲是盟友,还是能靠着盟友打赢冷战。(事实上,还有中国,加上中国8亿人口。是十几亿工业人口,在对抗只有4亿人口的苏联阵营,加上苏联自己经济民主又没搞好。)

也就是说,在19世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需要完成3000万人口的工业化,20世纪初期需要完成7000万人口的工业化。

可是这两个时间,中国都没赶上,所以中国就要完成3亿多近4亿人口的工业化。

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走得路更加艰难。更加缓慢,牺牲更多

英国为完成工业化,死了多少印度人,爱尔兰人?

美国西进运动死了多少印第安人?又有多少华工埋葬在太平洋铁路的枕木下?

你说不完成工业体系直接开放行不行?中国不是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的共同点是小

一个和中国同等体量的大国,如果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开放后果是什么?

看看印度吧。

与苏联决裂的的确确是一个幸事。不过1970年决裂是一个幸运,1950年则不是。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救美国就是救中国。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美同在一个市场经济的体系中,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会影响到中国。

同样计划经济也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苏联主导的经互会。

而这个体系已经没了,也就是说除非再度重建计划经济体系,否则计划经济就无法进行下去。

朝鲜的经济发展快速期实际上与苏联强盛期是吻合的,因为朝鲜也是计划经济体系中的一环,苏联强盛,计划经济体系强盛,朝鲜发展就快。

这和2008年,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原因是一样的。

但问题是2008年美国有中国救,1988年的苏联有谁救?

所以计划经济体系,就没有了。

1950年计划经济体系正是强盛的时候,中国在计划经济的强盛期打下了工业化基础。

然后在市场经济的强盛期,接入了市场经济,两个经济体系的强盛期中国都赶上了这才是中国的幸运。

我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你知不知道,不倒向苏联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中国对美国0关税,美国廉价的工业品冲垮了中国的民族工业,最后中华民国一个所谓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竟然把资本家逼的投了共。

民国首富荣毅仁,最后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中国能够进入市场经济,不像蒋该死一样签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的底气,是朝鲜战争打出来的,否则还会有下一场和美国的战争,毕竟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你也得不到,不打服气美帝,提高关税,您配吗?

既然要打美国,那就必须倒向苏联。

高铁化肥也是需要点出很多科技树来才能搞的,你说从零开始,实际上盖房子地基早就打好了。你可以看看这些回答。

制造化肥需要的高压控制技术,和重型火炮的高膛压技术,是同一个科技树的枝丫。现在还觉得把资源投入军事和国防没用吗?而印度到现在都没有。

更何况把倒向苏联和投入国防联系起来更是可笑。

在斯大林的安排中,中国加入苏联主导的经互会以后,负责农业出口,搞好农业就行,国防交给苏联,化肥找其他经互会国家进口,是老一辈革命家,主张自力更生,不想把国防命脉交给别人的手里才要先搞重工业的。

你自己也说和苏联决裂是一件幸事。

没有当年先搞重工业资源投入国防和军事,国防都掌握在苏联人手里,和苏联决裂个屁啊。

只能说,不要以自己的天真来理解这个世界好吗?以中国的工业基础,前三十年直接搞开放,也配谈错过?给你你都接不住。

你是不是以为教育很容易搞?新中国用了60年才把教育搞到和日本明治年间一个水平——文盲率在95%以下。

只能说大清和民国留给新中国要补的课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能接得住产业转移中国不能的原因,人家明治年间识字率就90%了。

就连韩国1945年识字率是65%,而中国是不足20%,就这个识字率,接住产业转移,配吗?

日本韩国接得住产业转移是因为识字率高,有合格的工人可以当廉价劳动力,而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廉价劳动力都无法输出的国家,接住产业转移,也配?

所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中国只能做美国的工业品倾销地,因为一个连合格的廉价劳动力都没有的国家,除了给美国当工业品倾销地之外对美国没有任何价值。

你认字吧,我有否认中国开放之初高端制造业被打趴下过吗?我前面回复的了关于光刻机的例子你没看见吗?

我给你节选表粗一下:还好当时的工业基础已经打下,当开放以后,以光刻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被冲垮的时候,我们已经站稳了低端制造业的脚跟,可以慢慢爬科技树。

工业体系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工业加工能力及原材料供给能力,能够撑起全产业链范畴内的全部工业门类。

就比如化肥厂要有高压控制技术,高压控制技术是化肥的工业加工能力,有了这个基础哪怕一时被冲垮了,我们也能造化肥。

你连高压控制技术都不掌握,就开始进口外国化肥,你觉得谁能给你技术?

还是拿光刻机举例子,在一开始西方卖给中国的光刻机都是落后两三代的产品,为什么后来开始把先进的光刻机卖给中国了,还如同我上面提到的,卖光刻机还送出国游?

因为中国自己的光刻机研制出来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换句话说,你要是自己不掌握技术,指望别人卖给你,人家凭什么来给你做慈善?

中国汽车工业的的确确被打垮了,可是为什么能够起飞?

不就是德国大众来中国必须与中国合资成为上海大众,外国的汽车厂想来中国就必须与中国合资建厂,就必须把技术交出来凭什么?

凭中国有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有工业化基础,凭中国也是一个能造汽车的国家,外国的汽车厂在中国建厂可以直接用中国的厂。不是从0开始。

另外中国家电工业,电视冰箱,我不知道,但是我曾经是做空调的:中国第一台制冷机(1954),第一台家用空调器(50年代末),洁净空调起步(1965)第一台窗式空调(1965),第一台单效蒸汽型溴化锂冷水机组(1966),第一个汽车空调装置(1971)

这叫没有家用电器工业吗?起码在空调的工业上中国是完整的。

对,中国企业家不是窝囊废,当1946年中美通商条约签订后,中国企业家选择了投共。民国首富荣毅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看到了中国的矿产只能出口苏联,没看苏联援助给中国156项目了是吧,没看到这些矿产是苏联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的偿还是吧。没看到这些矿产是苏联给中国出口军火,而且是半价出售军火的付款是吧。

你和

都很天真只不过天真的地方不一样而已。你知不知道继续和苏联交朋友意味着什么?

不谈苏共二十大以后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混乱,仅仅从经济上来说继续留在苏东阵营意味着,1972年中美不可能和解,意味着中美和解的条件不存在,中国要继续在计划经济这条船上呆着。

我上文已经说过了,计划经济行将就木中国及时条船,转投市场经济,这才没有向朝鲜一样被行将就木的计划经济拖累。

你是不是觉得中国可以和苏联和平分手啊?你要知道中国原本是苏联老大的手下,哪个老大会让手下随随便便退出自己的阵营?

你是多天真才会觉得中国可以既和美国交朋友,又站在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给苏联当盟友?

拿80年代中苏正常化来瞎几把比喻。也是搞笑。1970年的苏联正是回光返照,虽然马上行将就木但是看起来蒸蒸日上。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说一不二。中苏关系正常化戈尔巴乔夫访华是1989年标志着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的苏联是什么光景?

能拿来比?

编辑于 2024-01-12 05:47・IP 属地山东
非仆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