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还真收到过李世民赠送的宝贝袈裟,这个事发生在贞观二十二年,地点是在玉华宫,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秋七月景申,夏罢,又施法师纳袈裟一领,价直百金。
“秋七月景申”,里面的“景申”指的是“丙申”,也就是天干地支记日法的当年的七月十七号。
据《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
皇祖讳虎……皇考讳昞……
也就是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李渊的父亲叫李昞。
所以在唐代“虎”、“昞”、“丙”都需要避讳,以至于要把老虎称为“大虫”,“丙申”也要改成“景申”。
唐太宗李世民活着的时候,“世”和“民”这两个字单独使用并不需要避讳,只有“世民”这两个字连用才需要避讳。
据《资治通鉴 卷一百九十九》记载:
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
直到唐高宗李治继位,才开始为“世”和“民”这两个字单独避讳。
也就是要把“世”改成“代”(或者省略),“民”改成“人”。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为了避讳“世”字,把王世充写成“王 充”,中间用空格代替了“世”字。
佛教也受到了影响,一般要把“观世音”称作“观音”,或者“观自在”。
“夏罢”指的是“夏坐”或者“夏安居”结束。
佛教僧侣一般在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进行夏坐。
也就是在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夏坐结束以后,李世民布施给玄奘法师一件价值百金的宝贝袈裟。
为什么说是宝贝袈裟呢?
首先:
观其作制,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
也就是看不到针线是怎么缝的,制作工艺很巧妙。
更重要的是:
帝库内多有前代诸纳,咸无好者。故自教后宫造此,将为称意,营之数岁方成。
也就是李世民的府库里面有不少前朝的袈裟,他都觉得不够好,就让后宫亲自动手制作一件,后宫制作了好几年,才做出一件他满意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更何况这件后宫制作了好几年,又看不出针线痕迹的袈裟呢?
这自然可以说是一件宝贝袈裟。
关于这件袈裟,还有一件趣事:
苏州的道恭法师、常州的慧宣法师都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他们俩受诏去拜见李世民。
为了表示郑重,他们穿的都是以前梁武帝布施给他们老师的袈裟。
李世民一看,就说梁武帝这袈裟不太行,然后就把自己这件宝贝袈裟拿出来显摆了一下。
这两位高僧一看,都赞叹不已。
李世民就让这两位高僧各自作诗一首:
道恭法师诗中说:福田资像德。圣种理幽薰……
慧宣法师诗中说:如蒙一披服。方堪称福田……
李世民很高兴,分别布施给这两位五十匹绢。然后又把袈裟收起来了……
估计《西游记》中猴哥向金池长老显摆宝贝袈裟的段子,就是根据李世民这个事改编的。

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显摆这个事,一定要在合适的场合,向懂行的人显摆。
这两位高僧都有梁武帝布施的名贵袈裟,简直就是最合适的显摆对象。
李世民扭头就把这件宝贝袈裟布施给了玄奘法师,还说:唯法师盛德当之矣……
《大正藏》 No. 2119 《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中也记载了玄奘法师收到袈裟后写的谢表,里面说:
伏奉敕旨,施纳袈裟一领,宾铁剃刀一口……
也就是说,玄奘法师不仅收到了一件宝贝袈裟,还收到了一口镔铁剃刀。
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也逐渐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
“镔铁”一语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最早见于《魏书·西域传》关于“波斯国”的记载,金、银、金刚、镔铁等都是波斯国的特产。
唐代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记载:
镔铁:上音宾,镔铁出罽宾等外国,以诸铁和合,或极精制,铁中之上者是也。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中(《全唐诗》卷四二三)也说:
金刚锥透玉,镔铁剑吹毛。
可见,唐朝人对镔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镔铁还没有被大规模使用。
这件镔铁剃刀在当时也是珍贵之物。
到了《水浒传》中描写的宋代,镔铁似乎也是难得之物,菜园子张青对武松说:
有两件物最难得: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
另外,鲁智深的禅杖并没有说是镔铁打造,原文是这样的:
待诏道:“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使不动时,休怪小人。戒刀已说了,不用分付。小人自用十分好铁打造在此。”
这里只说是用“十分好铁”打造“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并且禅杖和戒刀加在一起的材料费和手工费也只要五两银子。真要是镔铁打造价格应该不会这么低。
还有这个铁匠铺只是为五台山外“五七百人家”服务的乡村小店,库存是否能有几十斤镔铁也很难说,鲁大师的“镔铁禅杖”大概只是个传说。

回到玄奘法师这里,他得到袈裟和剃刀之后,在给李世民的谢表里面还说:
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
谨当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
也就是玄奘法师把这件宝贝袈裟当做“忍辱之服”,镔铁剃刀当做“智慧之刀”。
用来“降烦恼之魔”,“断尘劳之网”,可以说是善假于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