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人心机,讲几个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时的小故事吧,大家体会一下。
1、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很有意思
李承乾谋反,李世民明明知道谋反之罪、按律当诛,但是他舍不得杀了李承乾。但是的但是,他又不想背上违背法律的骂名。
于是,李世民就把皮球踢给了各位大臣:“将何以处承乾?”
所有的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通事舍人来济(来护儿的儿子),站了出来,为李承乾求了情: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
李世民赶紧借坡下驴,听从了来济的意见。之后,来济开始步步高升,到高宗一朝做到了宰相。
来济的故事是不是很励志,关键时候摸准领导的心思,就能事半功倍,一飞冲天?
但是,这个故事还得从另一个方面看。
如果你是宰相,你能替李承乾求情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你位高权重,你替太子求情,非但没有效果,还非常容易被扣上结党的帽子,太子结交重臣,哪个皇帝都不允许。
而来济就不同,官位低,只是从六品,他求情李世民不太会往这方面想。
如果你也是从六品,但不是通事舍人这种职位能求情吗?
答案是最好不要。因为通事舍人的日常工作,是负责皇帝与太子的沟通。来济经常见李世民,很有可能来济就是李世民的心腹,他说这话,李世民不会怀疑,但是别人说就不一定了。
而且,李承乾谋反案发生之后,李世民肯定也私下表示过不想杀李承乾的想法,而来济很有可能也体会到了,所以他才敢站出来替李承乾说话。
所以,来济去求情,看起来是兵行险着,但其实是万事俱备。如果没有小道消息,就敢押上身家性命的人,后来恐怕也难当上宰相。
另外,那些没有说话的大臣们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不是不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但这种事最好的策略其实就是什么也不说。如果皇帝非要问你,你也只能说全凭皇帝裁决。
来济求情之后,能被重用,只是偶然不是必然,学习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2、李世民在处理其他人的时候非常心机
处理李承乾的时候,李世民问的是:“将何以处承乾?”
处理李元昌、侯君集等从犯的时候,李世民问的是:他们都是功臣,我想免了他们的死罪,大家看行不行?
如果你是大臣,你该怎么回答?
答案是不行,他们必须死。
因为领导在问你一件事情行不行的时候,其实不是在征询你的意见,而是想让你同意他的想法。
李世民如果真想免他们的死罪,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肯定就一起免了,怎么会再问一遍?
所以,这时候一定要顺着领导的意思来。
事实上,有些大臣还真的傻不拉几的提出要免了这些人的罪,李世民最后还是把这些人给杀了。
有些大臣是谁,史书没说名字。想想也知道,能提出免这些人罪的人,以后肯定不会被重用,所以,名字肯定也就懒得写了。
3、李世民在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也用了手段
李世民最后将李治立为太子的时候,不是直接立的,而是先开了一个内部会议。
李世民先是把其他大臣都赶了出来,只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褚遂良和李治。
然后李世民开始痛哭:“我三个儿子一个弟弟干了这种事情,我也不想活了。”说完就朝床上撞了过去。长孙元忌赶紧把他给抱住了。
接着,李世民又拿起了刀子,准备自刎。褚遂良赶紧又把刀夺了,给了李治。
长孙无忌赶紧问:陛下,别闹了,咱有啥事直接说。
李世民说:我想立李治为太子,你们同意不同意?
他们怎么可能会不同意,且不说李治就在旁边站着呢。长孙无忌、褚遂良本来就是坚定的李治派。
房玄龄一向聪明绝顶,就没见参与过夺嫡的事情,肯定是老板说啥就是啥。
李绩到中年之后,也是绝顶聪明,政治上从来不瞎参与。后来,李治要立武后的时候,人家就说这是陛下家事,臣不管。
所以,李世民做这一套属于表演。
但凡表演,肯定是给人看的。那这套表演给谁看的呢?
给李治的反对派看的,给外面的朝臣看的。
虽然说这些人看不到,但肯定能听说。皇帝为了把李治立为太子,就要自杀了,你敢反对?你这是想让皇帝去死啊。
所以,表演完之后,李世民就问这四个人了:大家统一了意见,不知道外面的大臣们会不会反对。
长孙无忌先是拍了一通李世民和李治的马屁,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件事的正确性,然后又请求李世民,谁反对就杀谁。
过了一会,李世民等人就出去通报会议内容了,结果是大臣们都非常高兴,全票支持李治为太子。
仅仅是处理李承乾谋反案的小尾巴,李世民就如此心计,用了这么多的计谋。其它时候,李世民如何给大臣们挖坑,就可想而知了。
什么是高明的政治家,李世民就是,办的事明明很心机,但是,表面上看着,就是很光明磊落,一代明君。让你喷都找不到喷的地方。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