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华社10月28日发表署名文章《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
- 156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必然这个词一出现,我就知道稳了。
这个发文编辑不是大神就是酒囊饭袋的红三代。
上过学,聪明的人,一看到标题里必然这个词就明白是错误选项。也就是不会势不可挡。洗洗睡,和平的一批。
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一看,必然!那就是要梧桐了。解决台湾问题。情绪得到抚慰……
所以这个编辑一个标题,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感觉有点水平,但……不多。
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反噬!底层人的情绪会随着挑逗越来越冷淡啊。
当然,也许过几天就调离岗位了。未来的反噬他收不到。
我门口大爷,已经默然的说,没感觉了起不来了。希望以后的编辑加大力度。
查看全文>>
无知者 - 127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觉得岛上人过的不错,中学生还能谈谈恋爱玩玩乐队,生活压力也不大,还能搞出个台积电来。
一想到把他们原本生活砸烂了过我们这种又穷又卷的日子,怎么说也是同胞,感觉实在是太差劲了。
查看全文>>
北冥学徒 - 602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戴眼镜有点晕 - 2245 个点赞 👍
我父亲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政工干部,家里各类政治教育书籍和小册子多得很。我小时候,八十年代,闲得无聊就翻看那些东西。
从我看的宣传册来看,至少1960年代,就已经经常宣传要统一台湾了。
查看全文>>
h汉唐气象 - 137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朴德猛老元帅 - 1002 个点赞 👍
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现在过得也不错,我希望台湾人生活幸福,再创辉煌。
如果台湾以外的一些人,恐吓台湾,让台湾人紧张,害怕,影响台湾人的生活,作为同宗同种的中国人,我当然要力挺同胞!不力挺同胞,还帮助外人吗?
查看全文>>
我尽量不说话 - 86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元 - 80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brutallus - 78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人品好的黄先生 - 78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曼珠沙华 - 69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zio - 543 个点赞 👍
其实我觉得统一是很简单的事,开军舰绕几圈岛,然后新华社宣布已经统一了,一国两制,尊重台湾人民现有的政治体制,一百年不动摇,举办几台晚会庆祝,控制各种不利于两岸团结的舆论。之后一切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了。
查看全文>>
渊火 - 2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erminus - 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信长 - 2 个点赞 👍
统一台湾会有二个前提,一,与俄罗斯结成军事同盟,全力支持俄国统一乌克兰,二,与朝鲜恢复军事同盟关系,利用朝鲜牵制日韩力量,但如今这两件事都不存在,所以台海是不会发生战争的,只有这两件事发生后,统一台湾战争才会发生。
查看全文>>
任化邦 - 1 个点赞 👍
首先,双手赞成祖国统一势不可挡。
但是,作为前文字编辑,我要商榷是,删除“必然”更有气势。大家体会一下——
祖国统一势不可挡。
慷锵有力,气贯长虹。
“必然”在此,纯属语义冗余。因为,“祖国统一”本身是“必然”的,是毋庸置疑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我们不必写成“太阳必然东升西落”。
这种语义冗余,不仅削弱气势,深究下去还有不自信感。
我们不妨看看70多年前,新华社的报道是如何写的。“必然”“绝对”“完全”“彻底”之类的语气副词一个不用,照样写得气势蓬勃。这就是文笔与底气!

这则不到200字的新闻,值得每一位纸媒从业者反复朗读、背诵与学习!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非常精炼、鲜明地概括出主要事实。“我”点名主体,“三十万”写出军人人数之多,“大军”点出了气势,“胜利南渡长江”则简明地写出了战斗结果。12个字,竟不能增删一字,甚至不能改动一字。
导语24个字:“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高度概括了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用辞极其凝炼、准确。
接下来是新闻主体。新闻主题是对导语的展开。“20日午夜……”点明了时间、地点。敌人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被“摧枯拉朽”攻破。敌军“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注意是“直取”,直接探囊取物)。敌我双方的气势、气场,顿时拉开无限差距。
不到24小时,就有约30万解放军胜利渡江,“现正向繁昌、铜陵……诸城进击中”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气贯长虹、直捣黄龙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攻势。
最后,指出解放军的忠诚与勇敢。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被教员用不到200个字概括报道。其中文功底可谓精湛纯属,值得后来者膜拜学习。
查看全文>>
萧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