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如何看待新华社10月28日发表署名文章《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

莫名
1个点赞 👍

首先,双手赞成祖国统一势不可挡。

但是,作为前文字编辑,我要商榷是,删除“必然”更有气势。大家体会一下——

祖国统一势不可挡。

慷锵有力,气贯长虹。

“必然”在此,纯属语义冗余。因为,“祖国统一”本身是“必然”的,是毋庸置疑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我们不必写成“太阳必然东升西落”。

这种语义冗余,不仅削弱气势,深究下去还有不自信感。

我们不妨看看70多年前,新华社的报道是如何写的。“必然”“绝对”“完全”“彻底”之类的语气副词一个不用,照样写得气势蓬勃。这就是文笔与底气!


这则不到200字的新闻,值得每一位纸媒从业者反复朗读、背诵与学习!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非常精炼、鲜明地概括出主要事实。“我”点名主体,“三十万”写出军人人数之多,“大军”点出了气势,“胜利南渡长江”则简明地写出了战斗结果。12个字,竟不能增删一字,甚至不能改动一字。

导语24个字:“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高度概括了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用辞极其凝炼、准确。

接下来是新闻主体。新闻主题是对导语的展开。“20日午夜……”点明了时间、地点。敌人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被“摧枯拉朽”攻破。敌军“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注意是“直取”,直接探囊取物)。敌我双方的气势、气场,顿时拉开无限差距。

不到24小时,就有约30万解放军胜利渡江,“现正向繁昌、铜陵……诸城进击中”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气贯长虹、直捣黄龙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攻势。

最后,指出解放军的忠诚与勇敢。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被教员用不到200个字概括报道。其中文功底可谓精湛纯属,值得后来者膜拜学习。

萧溪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