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片是不是死了?武侠片死于哪部电影?
- 0 个点赞 👍
死于法治社会的健全
查看全文>>
冷凝子 - 336 个点赞 👍
武侠片不是死于哪部影片,而是……
这群拍武侠电影的,都不是武侠小说的铁杆读者,拍出来的其实不是武侠片……
跳舞说一代宗师,聂隐娘,后面还有什么师父啊,道士下山啊……
甚至绣春刀也不武侠,你翻遍武侠小说,就没有绣春刀这么憋屈的故事,这么没逼格的主角,身份这么烂的女主角……
武侠电影的拍摄者,拍的东西他跟武侠小说,没有啥关系,这电影怎么能获得观众呢?
大家就是喜欢少侠身负血海深仇,练武报仇,行侠仗义,救国救民,获得江湖女侠的青睐,少林寺各种要素都足,所以能火爆到天上……
黄飞鸿没有血海深仇,但有行侠仗义,救国救民,江湖女侠,也都成绩不差……
但现在的电影行业是基本不堪武侠小说的人再拍,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喜欢这么“俗气”的故事,非要整点高雅的故事,除了留点武功,武侠小说的要素几乎都没有了,武侠片不死才怪……
发布于 2024-03-06 20:11・IP 属地吉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流浪的蛤蟆 - 314 个点赞 👍
我觉得死于《卧虎藏龙》。
这电影爆难看的,但是画面极美。
从那以后,武侠片都不知道在拍什么鬼,一个个都是意境,侠意……
故事呢?
故事到哪里去了?
难看的要死。
查看全文>>
温酒 - 104 个点赞 👍
先放上昨天写的武侠影视发展史梳理,阅读本文前我推荐先阅读它。
先回答题目问题。
1.武侠片是不是死了?
答:大约可以说死了。
2.武侠片死于哪部电影?
答:武侠片没有死于哪部电影,而是死在了绝大部分影视人们的短视上。
接下来进入正文。
我们在讨论武侠片有没有死之前,不如先讨论一个问题,“武侠”是什么?
这个答案可以千奇百怪,所以我们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
“武侠”,是武更重要,还是侠更重要?
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梁羽生说:“侠胜于武”,“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把武和侠分开?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新派武侠相较旧派武侠以及民国武侠,就是创新在了“侠胜于武”,侠是一种精神,侠义并不需要武力支持,梁金古书中也都不乏武力平平但侠肝义胆的角色。
那我们看到的武侠片是什么?
张彻的硬汉武侠片核心是什么?是打,一招一式的无趣的套路的打。
楚原的古龙武侠片核心是什么?刨除颇具古龙味的布景,本质上是打,一招一式的无趣的套路的打。
甚至延伸到李连杰演的很多武侠片,核心是什么?还是打,好看的打,精彩的打。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武侠片很快被基本遗忘了,大家现在去回顾的应当还是以八九十年代的居多。
当然了,电影里还是有脱离出武打片要素的,譬如《卧虎藏龙》《东邪西毒》,但数量毕竟不多。
这些是电影,那电视剧呢?
武侠剧在制作上自是无法与电影相提并论,而无论是金古梁还是温黄黄萧们的武侠剧,说到底还是选对了演员、剧情改动相对靠谱的那一批最被人们记住,或者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了的平庸之作。
那你真要说他们有多经典吗?
《武林外传》这个档次的武侠剧究竟有几部?
能和老四大名著们相提并论的又有几部?
答案是没多少。
所以,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武侠影视剧,本质上都是【古装动作片】这种类型片。
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观众看多了这种类型片,觉得没意思了,又缺乏质量足够的好作品,所以就衰落了。
说到这,我们又要把话题散开:
武侠影视的衰微和武侠小说的衰微是两件事么?
不是,是同一件事。
古龙曾经这样写过七八十年代时人们对武侠小说的偏见:
有一天我在台湾电视公司看排戏,排戏的大多是我的朋友,他们大多是很优秀的演员。
其中有一位不但是个优秀的演员,也是个优秀的剧作者,优秀的导演,曾经执导过一部出色而不落俗套的动人影片,在很多影展中获得彩声。
这么样一个人,当然很有智慧,很有文学修养,他忽然对我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武侠小说,几时送一套你认为最得意的给我,让我看看武侠小说里写的究竟是些什么。”
我笑笑。
我只能笑笑,因为我懂得他的意思。
他认为武侠小说并不值得看,现在所以要看,只不过因为我是他的朋友,而且有一点好奇。
他认为武侠小说的读者绝不会是他那一阶层的人,绝不会是思想新颖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嘴里虽说要看看,其实心里却早已否定了武侠小说的价值。
而他根本就没有看过武侠小说,根本就不知道武侠小说写的究竟是什么。
我不怪他,并非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所以才不怪他,而是因为武侠小说的确给了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人认为就算不看也能知道它的内容。
有这种观念的人并不止他一个,很多人都对我说过同样的话。说话时的态度和心理也几乎完全相同。
因为武侠小说的确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
武侠小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个有志气,而“天赋异禀”的少年,如何去辛苦学武,学成后如何扬眉吐气,出入头地。
这段历程中当然包括了无数次神话般的巧合与奇遇,当然,也包括了一段仇恨,一段爱情,最后是报仇雪恨,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个正直的侠客,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武功,破了江湖中一个为非作歹,规模庞大的恶势力,这位侠客不但“少年英俊,文武双全”,而且运气特别好,有时他甚至能以“易容术”化妆成各式各样的人,连这些人的至亲好友,父母妻子都辨不出真伪。
这种写法并不坏,其中的人物包括了英雄侠士,风尘异人,节妇烈女,也包括有枭雄恶霸,歹徒小人,荡妇淫娃。
所以这种故事一定曲折离奇,紧张刺激,而且还很香艳。
这种形式并不坏,只可惜写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假如有人将故事写得更奇秘些,就会被认为是“新”,故事的变化多些,就会被认为是在“变”,其实却根本没有突破这种形式。
“新”与“变”并不是这意思。
古龙《谈“新”与“变”》请问,到今天,这种偏见,变化过吗?
古龙还写过:
就因为武侠小说已经写得太多,读者们也看得太多,所以有很多读者看了一部书的前两本,就已经可以预测到结局。
最妙的是,越是奇诡的故事,读者越能猜到结局。
因为同样“奇诡”的故事已被写过无数次了。易容、毒药、诈死,最善良的女人就是“女魔头”——这些圈套都已很难令读者上钩。
所以情节的诡奇变化,已不能再算是武侠小说中最大的吸引力。
但人性中的冲突却是永远有吸引力的。
武侠小说中已不该再写神,写魔头,已应该开始写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应该有人的优点,也应该有人的缺点,更应该有人的惑情。
写《包法利夫人》的大文豪福楼拜尔曾经夸下句海口,他说:“十九世纪后将再无小说。”
因为他认为所有的故事情节,所有的情感变化,都已被十九世纪的那些伟大的作家写尽了。
可是他错了。
他忽略了一点!
纵然是同样的故事情节,你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写出来的小说就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的观念和看法,本就在永不停地改变!随着时代改变!
武侠小说写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尝不可注入作者自己新的观念。
因为小说本就是虚构的!
写小说不是写历史传记。写小说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武侠小说的情节若已无法改变,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写人类的情感,人性的冲突,由情感的冲突中,制造高潮和动作。
古龙《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我们再回看梁羽生认为的“侠胜于武”和“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与古龙所提出的“武侠小说要写有血有肉的人”,看到创作理念的进步了吧?
正因如此,古龙从《多情剑客无情剑》开始了“求新求变”,这还只是在70年代。
我们这一代的武侠小说,如果真是由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开始,至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到达巅峰,至王度卢的“铁骑银瓶”和朱贞木的“七杀碑”为一变,至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又一变,到现在又有十几年了,现在无疑又已到了应该变的时候!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代序》所以,我们看到,古龙武侠确实与过往武侠区别很大,焕然一新,其中甚至还有《绝不低头》这种现代武侠。
但是自从古龙死后,武侠小说的求新求变就基本陷入停滞了。
直到今天,从“写一个奇诡的故事”中跳出来的武侠作者有多少个?
读者们是不是直到今天还没把武侠当成“文学”来看待?
读者们仍然关注的是不是还是“武评”和“斗兽”?
所以今天的武侠小说“死”了。
那么武侠片和武侠剧呢?
还是七八十年代那一套,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倒退了。
武侠小说至少是死在了从“写侠”到“写人”的变革路上,
武侠剧呢?武始终是主流。
而且在对“侠”的阐释上始终沉溺在“侠之大者”“锄强扶弱”这些老调重弹的东西里。
究竟是影视创作者们根本没有读过新派武侠,不知道金庸自己后期都不玩侠之大者了,
还是受制于市场,受制于资本,不敢去说别的呢?
当2016年尔冬升导演的《三少爷的剑》的结尾,林更新扮演的谢晓峰说出下面这句“行侠仗义”的时候,我整个人就绝望了。
你可是尔冬升!
你除了是大导演,你还是在1977年邵氏版《三少爷的剑》里演过谢晓峰的人!
40年过去了,《三少爷的剑》核心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还需要我教你吗?
生活在江湖中的人,虽然像是风中的落叶,水中的浮萍。他们虽然没有根,可是他们有血性,有义气。他们虽然经常活在苦难中,可是他们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因为他们同样也有多姿多采、丰富美好的生活。
谢晓峰道:“有句话你千万不可忘记。”
铁开诚道:“什么话?”
谢晓峰道:“只要你一旦做了江湖人,就永远是江湖人。”
铁开诚道:“我也有句话。”
谢晓峰道:“什么话?”
铁开诚道:“只要你一旦做了谢晓峰,就永远是谢晓峰。”
他微笑,慢慢的接着道:“就算你已不再握剑,也还是谢晓峰。”
古龙《三少爷的剑》所以当张彻、胡金铨、徐克、李安、王晶等等有想法、有能力的创作者们逐渐老去或辞世后,武侠影视剧也就衰落了。
总结一下,我们根本不用纠结武侠片是不是死了,和死于哪部。
当张彻拍出《独臂刀》,市面上一堆人跟风拍摄《独臂XX》时,
当楚原将古龙电影拍成了横版过关的简单打架故事,却在商业上大杀特杀,被人尬吹他最懂古龙时,
当金庸剧来来回回翻拍,讨论的内容却主要是“是否尊重原著”和“女演员哪个好看”时,
当梁羽生们多少个好故事的原作,却根本无人问津时,
当武侠剧实在请不起靠谱的明星,沦落为耽改剧时,
你们就应该知道,这种水平的东西,早该死了。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活武侠否?
武侠剧需要一个死亡,然后浴火重生。
最后,用古龙的这一段话结尾。
“红与黑”写的是一个少年如何引诱别人妻子的心理过程;“国际机场”写的是一个人在极度危险中如何重新认清自我;“小妇人”写的是青春与欢乐;“老人与海”写的是勇气的价值和生命的可贵;“人鼠之间”写的是人性的骄傲和卑贱……
这些伟大的作家们,用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有力的刻画出人性,表达了他们的主题,使读者在为他们书中的人物悲欢感动之余,还能对这世上的人与事看得更深些,更远些。
他们表现的方式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这么样的故事,这么样的写法,武侠小说也一样可以用,为什么偏偏没有人写过?
谁规定武侠小说一定要怎么样写,才能算正宗的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也和别的小说一样,只要你能吸引读者,使读者被你的人物的故事所感动,你就算成功。
古龙《谈“新”与“变”》只有不懂侠的,才会过于纠结“什么是侠”“武侠片就得怎么拍”“武侠片就得表现什么”这些东西,然后把武侠禁锢在一个条框里,而走向狭窄,正是衰落的前奏。
查看全文>>
古羽安 - 76 个点赞 👍
讲一个会引起争议的观点:
我说死于《一代宗师》《聂隐娘》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文艺片,搞了错误的营销骗局,你信么?
·
其实两千年之后,随着影视资本大爆发,话语电影市场的容量一扩再扩。
很多题材都焕发了新生命的。
我就问你《叶问》本身是不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
算是吧!
是不是一部算是不错的武侠片?
你要说它多神,谈不上,一部优秀的武侠电影,这个评价当的过去!
我说一个我私人的观点,不求赞同。
《叶问》第一部出来的时候,基本来说,我个人的感觉是:已经平静了近十年的武侠题材,终于出了一个看起来有希望的。
虽然叶问更像是功夫片,但确实也有武侠的精神在里面。
就问你,将武德的小,和国家情怀的大,结合起来,这算不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算不算!
·
然后呢,叶问2出来了,票房直接翻了两倍接近三倍!
·
再然后……
《一代宗师》出来了。
《聂隐娘》出来了。
这两部是好电影么?
废话!当然是好电影!
哪怕我极度讨厌它们的营销策略,我也不能昧着良心!
一代宗师绝对是好电影,聂隐娘不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但我也承认它是好电影。
问题是!
它们,不是,武侠片!!!
它们,却偏偏套着武侠片的名字,来做营销!!
你明明是文艺片,宣发方,打着“武侠大片”的名头来做营销,骗观众。
这就是诈骗!!
草!
观众,尤其是武侠观众,看了就想骂人了!!
尤其是奔着看武侠片去的观众,真的会骂人的!
营销炒的那么厉害!
什么,武侠大片,顶级武侠大片!
什么大投资,大片,巨星云集,还特么国际获奖。
这种武侠片,一定很好看,很武侠吧!!
然后,掏钱,买票。
然后,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两个小时的闷蛋片。
一代宗师还好点,至少打的精彩,虽然神神叨叨的叙事和结构,是王家卫的老路子,但至少,打戏是真的不错。
那些武侠观众看了,虽然一脸懵逼,但也觉得:好吧……可能是我不懂,是我审美不够,但打的还行,哎……(无奈)。
可看完聂隐娘后,观众就想骂人,骂脏话,你知道不知道?
就是想骂脏话!!
这尼玛是武侠电影?这尼玛是武侠片?你特么的把老子当傻子耍?
骗我钱是吧!!
草!
不是好电影,观众就一定买账!
管你什么国际获奖的电影,你骗我说是武侠片,把我钱骗去了,骗我去看了。
你就是混蛋!
很多武侠观众的心态是:
我特么就不喜欢看文艺片,多好的文艺片,我就不想看行不行!
我就想看一个武侠片!
咋了?犯法了?!
你们特么的骗我!
·
武侠电影的观众,被那些黑心的宣发,黑心的营销策略,当猴子溜!当傻子耍!!
宣传都打着“武侠大片”的幌子来骗我们,骗我们掏钱后。
进电影院,看两个小时的闷片?
骗一次,骗两次……
武侠观众怕了!
我去尼玛的“武侠大片”!这帮人都是骗子!
一代宗师和聂隐娘是好电影没错,可不是我们喜欢的!我特么偏偏不喜欢!
你文艺片就文艺片,打着武侠大片的幌子,骗我们干什么?!
老子不爱看!行不行!!
·
《绣春刀》是不是很不错的武侠电影?
国产武侠电影,目前几年,最好的就是它了,对吧。
第一部,票房不过亿。
第二部,在电影票房容量大爆的2017年,有第一部的好口碑,本身完成度也高!
结果两亿多票房……哈!这么好的一部武侠电影,2017年的两亿票房,这不是骂人么!!
为啥?
观众怕了!
市场上,凡是打着“武侠大片”的名头来做宣发做营销的……
观众看到了,买票钱都要想想。
别不是,又给我来一个聂隐娘,来一个一代宗师吧?
咱可不想上当了。
·
PS;就这这个话题延申说一点。
很多人,包括很多搞影视的,一直没搞明白一个问题。
就是,武侠片,它到底是什么?
太多人,都被“武侠精神”这个引申和挖掘的太深太高的东西给误导了。
觉得武侠电影,就要弄武侠精神,就要弄那些意识上挖掘的东西出来,就要搞出……
本末倒置了啊!!!!!!!
武侠片是什么?
本质来说,武侠片,就是华语电影里的【爆米花电影】!!!
你可以弄出点什么精神含义来!
但爆米花是第一位的!!!
我就问你们。、
当年你们看李连杰的黄飞鸿,看林青霞的东方不败……
你们是看黄师傅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还是看佛山无影脚??
当然是看佛山无影脚啊!!!
你们看《东方不败》里的对江湖的探讨精神?还是看林青霞的绣花针杀人?
当然是看林青霞美的超脱性别,绣花针杀人啊!!!
爆米花才是基本盘!!!
你要在满足基本盘后!,才能去想怎么搞点高大上的东西!
你让观众看佛山无影脚看爽了!观众才有心情去欣赏黄师傅的为国为民的情怀!
你让观众看林青霞绣花针杀人看爽了!观众才有心情听电影里的角色讨论江湖精神!
可现在呢?
现在的不少导演,满脑子想的是:
不给观众看佛山无影脚,我就直接为国为民武侠精神。
不让观众看林青霞绣花针杀人,我就直接给观众讲课,什么是江湖……
·
大家夸两句武侠精神,那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真以为就直奔高大上了?
武侠片,就是华语片里的爆米花大片!
别搞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
别本末倒置!
·
编辑于 2023-04-01 23:12・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跳舞 - 63 个点赞 👍
武侠片不是功夫片。它的本质其实是超级英雄片。
只不过,特指“低科技,低魔,低武力”世界设定下的超级英雄。
在那种世界里,一般的恶少无非就是带几个狗腿子,衙役只不过拿根棒子,朝廷大军撑死不过刀枪剑戟,盔甲,马匹。你只要力气比他们更大,会些武功(最多来点儿内力),有那么一口宝刀或者宝剑,足够一个打几个甚至十几个了。足够逞英雄装逼了。
但凡世界强一点,我都不说宇宙飞船,哪怕来辆泥头车,一挺重机枪,啥都创死了。世界设定一旦变强了,往科技侧(比如变异,比如高科技装备)倾斜,那就是美式超级英雄。往魔法侧(比如灵气,魔力)倾斜,那就是魔幻玄幻仙侠。
其实,武侠的世界真的很小。
发布于 2024-03-08 15:41・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李劼 - 51 个点赞 👍
武侠片死于1993年。
徐克的黄飞鸿—中国往事三部曲
壮志凌云 1991
男儿当自强 1992
狮王争霸 1993
直接把武侠这个题材封顶了,后辈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高山。
黄飞鸿之前,武侠片虽然有好有坏,但总的而言就是两大门类。
第一类是黑暗派,主角苦大仇深,出招狠辣逼人,故事主旨一般都是主角寻仇,一路追杀仇人,最终杀死对方结束一场江湖恩怨。
第二类是喜剧派,主打一手轻松愉快,主角往往在机缘巧合下进入门派习得武功,然后在插科打诨说学逗唱中打倒大坏蛋拯救大家,最后皆大欢喜。
基本只要是武侠就走不开这两条线,直到徐克的黄飞鸿到来。
第一部壮志凌云,电影就一改武侠以往的,将年代设置在宋元交替,或者明清交替的老习惯,直接把故事设定在了清末。而且主角黄飞鸿的身份也发生了风云突变。
以往的武侠故事“主角”往往是与官府无关的武林人士,但是黄飞鸿的身份是佛山水师教头,是正儿八经的官府要员。同时他还有着一家医馆。
可以说与以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侠主角有着天壤之别,徐克黄飞鸿开局就官商兼任,是个比韦小宝还市井之徒的人,与以往的武侠中可以不顾一切与人搏命的江湖草莽有着天壤之别。
而整部电影的立意也在开局就点出了,黄飞鸿的府中挂着巨大的牌匾:
“吾国吾土”
黄飞鸿的折扇写着五个大字:
“不平等条约”
"中国之风貌荡然无存。西洋舰队塞满港口,白鬼卫兵充斥街道。堂堂大清国土,竟有洋人可入而中国人不得入之地,此地已为大英帝国之领土,大清名存实亡矣”------高杉晋作在1861年访问上海后的感叹。
黄飞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么个年代,开篇就将“保家卫国”刻在了电影的核心基调里,而这个主心骨贯穿了整个黄飞鸿三部曲。
中国往事三部曲在开篇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境界,郭靖一生风雨后选择前往襄阳驻守,而黄飞鸿开局就已经在襄阳了。这种气量在一开始就击败了它之前的武侠,而后来的武侠电影也没有几个能够与之匹敌的。
倘若只有这样而已,那么黄飞鸿三部曲依然不足够称为“武侠的巅峰”。
黄飞鸿三部曲跳出了武侠故事本身一直拘泥的:招式的胜负,门派的高下,乃至于单纯的家国情怀,把更多的内容放在了“天下”这个大概念上。
第一部讲述的是一个一身武功的保守侠客黄飞鸿,如何在与西方新技术的新思想的不断碰撞交融下,逐渐意识到技术与科学的重要性的。开局认为功夫和武术可以救国的黄飞鸿,在末尾承认了洋枪洋炮的威力,穿起了西装,照起了照片,开始接受新思想新科技,并且以此为基础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
这是“见自己”。
第二部讲述的则是一位进步的先进主义人士黄飞鸿,在目睹了愚昧对群众造成的影响后深刻的明白了普及教育,祛除迷信的重要性。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一味的迎合外国文化,彻底废弃本国文化会造成的恶果,因而领悟到救国之道必须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的时候断然不可丢弃自己的精神风貌,否则过犹不及,国将不国矣。最终黄飞鸿协助革命党人逃离,送出了起义的旗帜。
这是“见众生”。
第三部讲述的是一代宗师黄飞鸿,明白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慈禧在大敌当前,百废待兴之时居然祈求于封建迷信,希望虚无的“狮王”可以替代枪炮击败真实的“舰船巨炮”保家卫国。而在清人沉醉于无用的排场与宗教活动的时候,洋人却打算在狮王争霸这场巨大的封建迷信活动中刺杀清政府要员,获得实打实的利益。更让黄飞鸿感到绝望的就是,这场狮王大会还尚未举办,民间各个武馆早已为了出场名单大打出手闹得血流成河。如今家国破碎,然而大清由上到下都是食古不化之人,纵使他黄飞鸿武功盖世也难以拯救。
最终黄飞鸿获得了狮王争霸赛的金牌,也依靠此物得以接近朝廷命官保护他的性命。但在拯救了对方后,黄飞鸿将金牌扔向对方,提出了那一句最经典的台词:
“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为了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实属不该,其实我们都输了。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这金牌您留着吧!”
这是“见天下”
而且黄飞鸿三部曲的“大反派”塑造也是一反常理,不再是武侠故事里一贯的“极恶之人”,反而只是一些与主角思想不同的“好人”。
第一部的严振东,是一个讨一口饭吃的贫穷武师,仅仅是思想守旧但绝非坏人。
第二部的纳兰元述,是不折不扣的爱国者,多次在洋人面前强调中国主权,也是少数敢跟洋人直接叫板的硬骨头。最终决战里他也对武艺不精的梁宽手下留情没有痛下杀手。他维护清政府的利益,但自身却绝非坏人。
第三部就更是没有所谓的大反派了,被黄飞鸿教训的破皮无赖头子只是个杂鱼,执行刺杀的俄国翻译只是效忠自己的国家,而李大人只是守旧的官员。
黄飞鸿三部曲里甚至没有所谓的“大反派”,就连洋人也没有被作为恶人描述,一切角色都只是各为其主而已。
那么最终到底是谁错了?没有人错,但大家都错了,因为清政府的结局是不折不扣的时代悲剧,是一个群体共同的愚昧与无知导致的灾难。
这也为黄飞鸿的故事添加了一丝悲凉。黄飞鸿对抗的不再是其他武侠故事里那些有形体的魔教,官兵,贼匪,太监,他的敌人是混沌不堪的世道,任他如何武艺高强也无法改变这个世道。
————————————————————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黄飞鸿也找到了答案。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强调主权,互尊互爱 ,广开民智,智武合一,此乃救国之道。
这直接把武侠片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家卫在2015年絮絮叨叨了四个小时,牺牲了大量的剧情合理性,运用大量蒙太奇,最后变成全员谜语人也没说明白的“一代宗师”想要表达的意思,被徐克的黄飞鸿三部曲轻松超越了,而且这还完全没有影响到徐克电影本身的剧情表现。
甄子丹的叶问,在当年的三部曲面前变成了纯粹依靠花式武打博取眼球的爽片。叶问直到大结局也没有达到黄飞鸿第一部壮志凌云的立意高度。
这是武侠电影前无古人的立意与思想的高峰,后也没有来者。
可以说,93年的黄飞鸿狮王争霸直接把武侠电影“拍死了”,想要超越这座大山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后来的武侠片,倘若拍不过狮王争霸,那么几乎没有再拍出来的必要了,实际上就连黄飞鸿系列后来的作品也没能继续超越这个高峰。
武侠电影的上限已经被挖掘殆尽,剩下的只有慢性死亡了。
编辑于 2023-03-31 20:03・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那你说我该叫什么 - 17 个点赞 👍
武侠片更多的是死于演员和观众吧?
最近20年,武侠片确实势渐衰微
犹记得当年中国的功夫片迷得昆丁这样的鬼才来中国取经
划时代的《黑客帝国》系列也以中国的武术班底为影片卖点噱头之一
2000-2010年代的武侠片
2010-2019年的武侠片
再对比武侠片全盛时期的90年代
我们发现,能演武侠片的演员尤其是带有武侠阳刚气质的明星越来越少了。
且不说很多人调侃绣春刀2里辛芷蕾横刀一断断掉多少女星的武侠路(辛芷蕾被很多人嘲笑粗壮,可见武侠片和现在白瘦幼审美的对立了)
就说以前武侠片里的男儿浑身什么样的身材体魄?
再看看现在时尚杂志上所谓的男人味明星……
这肌肉还不如水树奈奈多吧
你让现在这些小鲜肉怎么去演拳拳到肉的武侠片呢?
不过也没必要演那么大难度那么需要气力的武侠片吧?
随随便便演演《小X代》《再X前任》拿个十几亿几十亿票房不好好么?
查看全文>>
例不虚发探花郎 - 8 个点赞 👍
武侠片不是死了,是落寞了。就像麦克阿瑟说的:“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武侠片也是处于这种“凋零”的状态。就像黑帮片一样。
如果说《无间道》是黑帮片的挽歌,那么《功夫》就是武侠片的挽歌。有趣的是,刘伟强以漫改电影和科幻电影见长,而周星驰则对喜剧电影更胜一筹。两个导演都不是专长拍黑帮片和武侠片的,却分别为黑帮片和武侠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不得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
虽然以此之后,仍然有《黑社会》系列、《叶问》系列诞生,不过好的只是电影,不再是武侠片这个类型,也算是一种逐渐“凋零”的注脚吧。
其实无论是武侠片还是黑帮片,“凋零”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需要“秩序”。无论是武侠片还是黑帮片,描述的都是一种秩序被破坏的状态。因为正常的秩序被破坏,所以人们需要一种畸形的“地下秩序”解决问题,而武侠以及黑帮,正是这种“地下秩序”的展现者。无论是行侠仗义的侠客还是快意恩仇的混混,其实都在破坏正常的秩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如果被人打了,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没错,是报警。被人打了报警,这就是正常秩序的体现。然而如果你被人打了,选择找侠客或者是找混混打回去,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你已经默认了报警(找官差)是没有用的,这就说明了正常秩序已经被破坏了。
所以以前的武侠片和黑帮片为什么好看?因为它真实。为什么真实?因为社会的正常秩序被破坏了,需要这种畸形的地下秩序去维护。所以有武侠片或者黑帮片诞生的土壤,而现在社会稳定,秩序井然,自然也就少了这类影片诞生的土壤了,所以这样的影片自然也就不好看了。
当然,还有一种因素是电影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不能拍的太多也是原因之一,不过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大环境改变,使得人们对电影有了新的追求。
所以武侠片“凋零”了,未必是坏事,因为我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更期待警察为我们排忧解难。如果有一天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警察,而是“蜘蛛侠”,那么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查看全文>>
王东来 - 6 个点赞 👍
【武侠片就是电影里的传统电影了吧,就相当于京剧一样,是一个阶段历史的产物,其实本就不算一个正规类型。】
应该主要转型到动作片,武侠的话,一年拍一两部大制作的就可以吧。
应该是前面把资源都用光了。再一个现在没人看武侠了。
而且现在的特技如果演绎武侠,其实应该有更大提高啊,但是也没什么新鲜有趣的地方。
另外为什么外国人看过武侠片后很感兴趣,中国人看过后就没感觉呢?
我觉得武侠片还应该深入挖掘一些东西,而不能越来越往那种难以理解的方向走去。
查看全文>>
深具世界眼光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甄昊元 - 5 个点赞 👍
近几十年来,中国武侠电影佳作不断;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982年功夫巨星李连杰主演的成名之作《少林寺》,它彻底改变了对中华武术的印象。
以往的电影,总是看见慢一拍的对打镜头,以及哗啦呼哨的散打,而这部电影,简单的动作设计,真实的武打镜头,拳拳到肉的对决,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精湛华丽。
1991年,徐克拍摄的《黄飞鸿:壮志凌云》上映,再次掀起武侠片的高潮。
当《男儿当自强》的歌声响起,真的很让人热血澎湃。
“黄飞鸿”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让人意犹未尽细腻精致的动作场面,更在于其”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主题。
2000年,由李安导演,周润发、杨紫琼主演的《卧虎藏龙》上映,
电影中如痴如画的美景以及眼花缭乱的打斗,
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魅力,
人物可以穿梭在竹林之巅,在湖面蜻蜓点水;
这种意境恐无人超越!
而后十年的武侠电影,最有代表性的是吴宇森、苏照彬执导的《剑雨》;
它被称为《卧虎藏龙》之后最好的武侠电影!
就故事层面而言,《剑雨》可以说是一部古装武侠版的《变脸》,因此影片最后字幕中标注的“吴宇森作品”也还算是师出有名。
但从影片整体风格来看,作为《诡丝》的导演和《双瞳》的编剧,导演苏照彬在《剑雨》中仍然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烙印,《剑雨》仍然是一部名正言顺的“苏照彬电影”。
可惜的是《剑雨》它生错了年月了,从大时代来说,对应主流观众群的怀旧武侠片迷毕竟是少数。
在2010年上上映之初,市场反应冷清,宣传稀少,很多人骂这部电影为烂片,导致票房不好,豆瓣评分勉强破5,风头完全被同期上映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盖过。
骂它的人,会拿出其中的雷人桥段反重调侃;比如说富商为了恢复走路愿意倾家荡产,比如说余文乐死到临头还念念不忘自己家里的一碗面,比如大S演的角色是情yu强烈因为男人不行就要杀了他们......
很多很多这样的大家觉得很雷人很难理解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真的是很有古龙范儿啊!!!
果不其然,这部当年的争议之作,在13年后依然时常被人们热议,豆瓣评分也逐渐攀升至7.6,目前还有上涨的趋势。
片如其名,剑影绰绰,细雨绵绵。美工做得很有质感的风韵,江南古城的市井街头,石桥竹楼,喧而不闹,美而不华。
整体场景扎实古朴,充满人间烟火与水汽,确实像是一个人们融入其中的生活背景。电影的地图也无非就是乡野、城市、寺庙,小桥小舟,并没有上天入地,纵横大江南北。
故事简介:
传说拿到罗摩遗体可以练就绝世武功,黑石组织的杀手细雨(林熙蕾饰)夺得遗体上半身后,离开江湖。
黑石组织操控者转轮王(王学圻饰)发出江湖追杀令,对细雨进行追杀。
在逃亡过程中,细雨受和尚陆竹(李宗翰饰)点化,决心不再杀戮,远离江湖是非。
她在李鬼手(金士杰饰)的帮助下易容成为一个普通人,化名曾静(杨紫琼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在一次一次雨中的相遇后,曾静与木讷善良的江阿生(郑雨盛饰)渐生感情,两人拜堂成亲,过上平淡生活。
罗摩遗体下半身下落出现,曾静身份暴露。
在转轮王的召唤下,隐居市井的黑石组织成员不得不重出江湖。
江阿生的身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场血雨腥风,又此掀起......
陆竹是一个出场极短,惊鸿一瞥,但却极为关键的点题人物。
电影开头陆竹为唤醒细雨,甘愿现身说法:“禅机已到,愿你能放下手中这把剑,走出这条道,我愿是你杀的最后一人!”石洞里寂静无声,唯有岩上水珠滴滴答答犹如微雨,细细碎碎的,滋润无声。
“今日离别后,我将晨昏为你诵经消业,并求佛祖发愿让你了悟能断一切法,能断世间一切痛苦脱离苦海而登彼岸。”陆竹如是说,大爱小爱在他身上同时绽放,他心有众生,爱天下万民;细雨也是众生一员,他心心念念她的轮回报应。
如果不遇到陆竹,细雨就不会懂得爱,也不会甘心放弃美貌和十步杀一人的气势,像白蛇一样放下千年道行去尝试做一个凡人妇,江湖上还有更多腥风血雨,要死更多江湖客。没有他最后的四招指点,细雨不能为自己挣来一片新生,转轮王也就统治武林,从此众生不宁。
作为一个动作片影迷,应该夸一下董玮的武打设计。
这位当年的大眼靓仔在《剑雨》中交出了一份超水平发挥的答卷,细雨的四十二路辟水剑法,招招式式凌厉绵密,像是雨丝组成的网,网住了对手的一切攻击。
钱庄里徒手拆招,颇有借力打力之妙,手法还是使剑的手法,却因为近身格斗更显精妙。还有石洞里和陆竹动手,城墙处和靛青动手,在家里和杀手动手,几场武戏场场精彩,令人不得不赞叹杨紫琼宝刀未老啊。
还有彩戏师杂耍般的双刀,雷彬的暗器,既新颖又与角色个性贴近,而且极难得地兼具程小东式的飘逸,又不失实在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陆竹的一双铁筷子。
平日里可当作吃饭的家伙,对敌时就是利器。
近身做短剑,远攻当暗器。
演员方面,除了大S,其他角色表现得都不错,应该说这部片子在选角上还是很下功夫的:
杨紫琼的气质与角色很贴,全片演起来硬朗而深情。
王学圻自不必说,整部戏都在他的光芒笼罩下。尤其是太监身份被揭穿后的戏,那种从威严变作滑稽的巨大反差,他演得严丝合缝,演得合情合理,演出了强大的内心戏。换作其他人,难免演成性格分裂,减了枭雄气象。
至于林熙蕾,从素人到熟女,她的气质越发的好了,这女人的魅力也是伴随年龄上升的。
余文乐也好,自从《志明与春娇》后,觉得他越来越好,连《精武风云》中几分钟的客串,都那么有味道。不知为什么,特别喜欢“雷彬”蹲在街旁屋顶,冲着“细雨”笑的那场戏,只觉得那场戏后,“江湖”一下子生动起来。
大S出人意料地好,美得不再苍白,美得明艳不可方物,裸身裹红绸、色诱“江阿生”的娇态,更是艳如海棠。据说为演好最后“绽青”被活埋的戏,她竟然自己用大米埋脸练习。
还有戴立忍的“彩戏师”,林熙蕾的原版“细雨”,郑雨盛的“江阿生”,都有着不同以往的惊艳。
结语:作为一部武侠类型片,《剑雨》的故事对江湖、夺宝、争霸、复仇、奇情等所有武侠片的典型元素都有涉足。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武侠片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个创新。江湖争霸、群雄夺宝,以及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三条故事线同步推进的同时,主次分明,营造出了紧凑的故事节奏,整个故事忙而不乱,所有人物的情感动机和故事动力都明确清晰,观众在跟随银幕上的故事推进的同时,还能深入到电影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可以说已经超越了观众对于一部武侠类型片的期望,满足了另一部分观众对于一部好电影的渴望:在一个浪漫离奇的银幕故事中,触摸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发布于 2023-02-28 21:47・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微笑君电影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排骨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