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网民发布上世纪旧照,以此攻击中国网友?
- 611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出走的切糕 - 5234 个点赞 👍
强烈欢迎三哥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受到的所有屈辱照片全部发出来,发在外网上面,越详细越好,最好是没有打码的高清彩色照片,如果有视频的话也一起发上去,再加上详细解说,反正对于三哥来说,翻译成英语是没有问题的。
到时候看一看最紧张的人是谁?
查看全文>>
天明 - 448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胖熊猫 - 392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炖萝卜汤 - 278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彭大力 - 265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贝贝猫 - 2536 个点赞 👍
三哥:中国人,你们忘了自己来时的路吗?
兔子:一日不敢忘!
三哥:中国人,你们忘了列强对你们的伤害了吗?
兔子:一日不敢忘!
三哥:中国人,你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
兔子:一日不敢忘!
查看全文>>
祸美人 - 211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折腾 - 1878 个点赞 👍
印度人的脑回路和我们完全不同,甚至他用来攻击我们的方式都这么莫名其妙。
他们觉得屈辱历史是一种羞耻,要尽量回避和否认。却不知道每个中国人都是学着百年屈辱长大的,明明白白写在国家纲领当中。
当我们走出来这么远,那些不过是我们来时的路,是我们坚定奋进的力量源泉。
反倒是印度人,和殖民地时代没什么区别。
We have been so different.
Indian still look the same.
查看全文>>
ranger - 165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凡诺夫 - 1638 个点赞 👍
大家知道为什么日本一直不承认二战侵华,不承认在中国搞大屠杀吗?更别说道歉了。
就像冤枉你的人其实比谁都知道你是冤枉的,但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冤枉你。
如果一个小人在你孱弱的时候欺凌过你,侮辱过你,而你却没有对他造成任何强有力的伤害和回击,那么他会永远把欺凌你的经历当成自己自信的来源和炫耀的资本,当成看不起你的底气。
无耻之人不以侵略为耻,反而会以嘲笑被侵略者为荣,就像现在知乎上的弯弯一样,嘲笑甲午战争中我们被侵略的军民。
在我们的核弹像美国一样炸过广岛和长崎之前,我们的坦克像苏联一样碾过70万日军之前,他们永远会觉得比我们高一头。
不管人类文明发展的再怎么高,生物界法则永远是最最最底层的根本逻辑。
查看全文>>
爱吃水煎包 - 1549 个点赞 👍
怕某些人不知道说一句,外网很多老外真的觉得大清比tg更好,理由是大清比tg更好的保存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所以某些人别忙着告洋状了,洋人给你解决的方式是把大清请回来。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1829839 - 1246 个点赞 👍
以色列:"那么,请中方代表想一想,假如你的敌人,打进了你的首都,侮辱你的父母,屠戮你的兄弟,奸淫你的姐妹,奴役你的子孙,却在国际社会全身而退,你会不感到愤怒吗?"
"ばか!你要干什么!"
日本代表大吼一声,向以色列代表扑去。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查看全文>>
神州之天启 - 123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曦和 - 115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性冷淡的毁灭菇 - 113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立棍单打杜兰特 - 93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梨花压海棠 - 89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青衫负酒 - 766 个点赞 👍
想当年,劳资在推特上和一位阿三老哥友好交流,我发了这张图后并表示你说的都对后,这位性格和蔼可亲的老哥破防并举报了我,然后我的推特账号就没了。
图为2016年三哥的贝特瓦护卫舰在坞内愉快的打滚。
查看全文>>
iamlivi - 7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粉红鱼雷炸水沟 - 700 个点赞 👍
借这张照片,可以科普一下“三哥”名字的由来。
以及为什么现代国人对印度如此的鄙视和敌意。
毕竟,想要“不敢忘“,我们要先知道那个年代曾发生了什么。
从这张印度网友发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场景是典型的20世纪初中国洋人管区,因此才有如此平坦的硬化路面和类似堡垒的西洋建筑。
细节上,从四名中国人的长辫和中间黄色礼服式的圆弧下摆,能看出是清末,此时的服装受到了西洋的影响,但又保留着清朝头发传统。
从戴枷能看出不是香港,因此拍摄地点很可能是上海租界。仔细看,四人的单手还被拷在了一起,手铐+木枷的组合,算是当时的租界的“时代特色”了。
那么,为什么押送他们的是位包裹头发的印度人?
这要从“印捕”说起。
其实上海租界刚开始设置巡捕房的时候,当值的是欧洲人,以及被雇佣的华人。
等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国内对洋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租界区的治安开始岌岌可危。
因此,管理租界的工部局决定临时从香港照明六名印度巡捕,在静安寺附近巡逻,为期三个月。
工部局,是当时洋人们成立主管租界的事务部门。
此时,英国已经殖民了印度,并开始大量“训化”的印度人,运送到全球作为底层仆从兵。
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洋人各方均对听话、勇敢的印度巡捕比较满意,虽然在面对其他列强的战斗中,他们未必勇猛,但在面对中国人时候,这些印度兵凶狠、听话。
这样洋人们不需要亲自冒着危险去哪些小弄堂里面和小偷、混混纠缠,而且如果印度兵引发了不满,也可以扔出去给中国人做说法。
所以很快印度巡捕增加到16名,并作为常备警力,扩大到整个租界巡逻,担任交通管理、治安巡查、监狱守卫以及其他洋人公私使用的工具人。
当时的国人,称呼他们为“印捕”,和之前的“华捕”、“西捕”区分。
这些能被选中和运送过来的印度人忠诚、高大,并且在长期被英国人训练后熟悉英语口令,以及主子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洋人非常喜欢。
中国街头的印捕 我们中国,则很早以前有“昆仑奴”一说。
有钱人家会畜养高大、皮肤黝黑的奴隶,作为彰显财富势力的特征。
这些昆仑奴其实不是非洲黑人,而是来自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以及马来群岛的当地土著。
总之,清末的国人对这种高大皮肤黝黑的警卫接受度也不差。
很快,不止是洋人租界用印度巡捕,连上海的一些洋行、银行、酒店、工厂,都开始希望雇佣印度门卫站在门口,表示这是有身份的地方,威慑闲杂人等不要捣乱。
当时洋买的厂子门前,站岗的印捕 这些印度“保安”基本上是来自印度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族人。
英国人认为在印度的多种族里,他们身材高大、胡须威严,善战且听话。训练后是好仆从料子。
而这些锡克族标志性的头巾,也标志着他们的”职能“。
条纹头巾的一般是巡警或交通警,红头巾的大多是门卫,监狱看守是黄色。
这些印捕的日常工作不仅仅是维持治安,也包括指挥交通的交通警。
而法国人,也同样训练了越南人来中国。
当时的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所以法国人训练了不少越南人作为仆从兵。
可惜越南人个头太小,没有什么视觉效果,所以后来并未推广。
下图,就是租界的某次巡警检阅,可以看到画面前方的四名站立者,从左到右,就分别是:
印度、越南、中国、英国的巡警。
四国巡警 而“印度阿三”的称呼,这时候就悄然流行了。
1888年,国内刊印的《游沪笔记》中,形容印度巡警:“面如黑漆、头缠红巾、华人称其‘红头苍蝇’”,想来是因为红头黑身的缘故。
1909年,在《申报》刊载的一篇《夜花园》小说中,率先出现了“红头阿三”的称呼,证明当时这个名称已经深入了上海百姓的口语。
那么,“阿三”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说法较多,比较可信的有两种:
第一种,
是这些印度巡捕经常要和英国主子汇报。所以,大多会半生不熟的英文。尤其是这些印捕都是香港过来的,带有很强的港式英语风格。
在看到对方是洋人的时候,他们开口是:“阿,Sir,....”(先生)
在看到对方是华人的时候,经常开口是:“I say,....”(我告诉你)
所以,华人戏称他们为“阿三”,也是从他们的习惯的口头语来调侃的。
洋人称呼他们SihkPolice(锡克警察) 第二种,
是说上海租界这个地方,洋人第一大,清廷委派的会审公廨官员第二大,下面就是印度巡捕了。
会审公廨:1868年根据《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设立,用于共同处理租界诉讼的清廷机构。
所以印度巡捕举棍子之前,要先辨认对方是不是洋人,是不是官老爷,都不是就谁也不怕。
如此,从上面排下来,他们是“老三”排行。
无论哪一种说法,在上海话中,“三”这个字都有鄙夷,不入流的意思。
如上海话“瘪三”指混混、“垃三”指妓女。
也因为华人对印捕的印象很差,逐步成为了民间的称呼。
在当时一些上海旅行的西方人笔记中,也记录了标志性的印度巡捕的卡通形象。
随着上海警用、商用的广泛需求,在上海的印捕迅速增多。
有资料记载,1902年整个上海的印度籍巡警和门卫刚超百人,但到了1906年,仅仅印捕就超过了200人。等到1910年,已经有468人之多。
由于人数增多,当时他们甚至申请在聚居的宝兴路建立了锡克教的礼拜所,其建筑今天依旧保持完好。
上海的锡克教礼拜堂 而公共租界此时也专门成了印捕巡骑队,经常在重大场合作为仪仗队使用。
在上海的名流要商都以能有几个“红头阿三”站在门口作为警卫展现权利和地位,就和今天门口摆石狮子似的。上海马路旁边的红色消防栓,也被百姓戏称同样的名字。
这些印捕日常为了避免和华人发生激化矛盾,所以并不给配枪,手里拿的是大棍子,用来殴打和驱散中国人。
这东西放在今天,只能说是很有印度特色了。
如今的印度本土警察 “阿三”这个蔑称,最初不是因为中国人歧视他们。
而是由于当时上海的印捕执法粗暴蛮横,动辄殴打和驱赶国人,所以底层民众对他们印象极差。
更有少数印捕知法犯法,公开抢劫路人财物,让上海市民极度反感。
1913年上海的《滑稽杂志》就曾刊载打油诗嘲讽,民间于是皆称呼其“红头阿三”的蔑称来出气。
到了1920~1940年,上海的印度锡克教人数越来越多,很多人把孩子、家人也接到上海,并组成了自己的居住社区。按说,应该也逐步得到本地人的一些认可了。
但此时,发生了一件让国人更加恨之入骨的事件。
当时上海的印度社区居民合影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著名的“五卅惨案”。
当日,大量学生走上街头,抗议上海资本家强杀上海内外棉七厂的工人、中共党员顾正红的暴行。
但南京路老闸的巡捕头目英国人爱伏生,居然命令手下向请愿的学生直接开枪,当场打死13名学生群众,伤几十人。
这些开枪动手的巡警中,就有很多印捕。
陈达青的油画作品《五卅运动》画中可见开枪、殴打的印度人 这件事让“红头阿三”在中华土地上的形象彻底遭唾弃,不再仅是被列强欺负的同命相连,而是成为了帝国主义欺压和残害国人的帮凶。
尤其,此时中国尚在奋力反抗列强瓜分,抵御日本的野心勃勃,但印度已经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这些在华的印捕常被作为反面形象——
身为帝国主义亡国奴,不敢反抗却敢为虎作伥。把大棒、枪口对准其他殖民对象充当鹰犬。
这种对印度人的蔑视,一直持续到了我们抗日胜利。
在华印捕的消失。
而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大量印捕随撤退的英国人一起离开,等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场爆发,日军彻底控制租界,留下的印捕已经寥寥无几。
但依然有少量的印捕因为各种原因留了下来,并在抗日胜利后还生活在上海。
1945年,南京路上的印捕 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整个警察系统在册登记的,已经没有印度籍,但上海当时还剩下约200人左右的印度移民,他们在1950年、1960年两次集中劝返后,大部分被送往香港地区。
从此,“印捕”在大陆难见了,而在香港他们则存在的更久。在不少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
直到今天,香港依然有大量印度人生活,他们主要从事文员、助理、销售等工作。
因为以前大多是巡警,香港人也称呼他们“阿差”。
香港电影里的印度法警 有趣的是,在今天的上海、北京,依然不少酒店保存着使用印度门卫的传统。
但很多根本不是锡克族,甚至未必是印度人,只能说是一种Cosplay的抽象趣味了。
最后,我们的确不能忘记。
这张照片不仅仅代表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更铭记了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骨气,被入侵者全面占领,抽掉了脊梁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印捕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手里拿着征服者给的大棒,坐船跑到千里之外的中国,为殖民了他们的列强充当打手,去压迫其他的民族。
而中国人,哪怕面对着英法德日俄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反抗。
最终用铁与血,捍卫了民族的自由,赢得了世界舞台的尊重。
当年,印度人用列强给他们的大棒,在上海殴打我们的人民。
今天,他们无法再用列强给的飞机,击落我们自主研发的飞机。
只有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才会晒出当年自己向征服者低下头颅,向弱小者挥舞枷锁的照片,作为曾经勇武的证明。
何其讽刺啊。
版权声明:回答未授权任何知乎外平台使用,如有侵权将投诉并追责。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也说 - 695 个点赞 👍
他们是想提醒我们
当初的侵略者除了八国联军之外,还有八国联军的殖民地————印度。
差点忘了阿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是带着狗来的,狗咬人的账也不能忘
“阿三”这个称呼是有历史渊源的
查看全文>>
锦程 - 5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保罗胖哥哥 - 501 个点赞 👍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
哪怕一个理科生,理科里的差生。
他可能只不知道五胡乱华,可能不清楚五代十国,可能背不全唐宋八大家,可能不知道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可能不清楚井田制均田制有何不同,可能不知道摊丁入亩。
但他绝不会不知道鸦片战争,绝不会不知道抗日战争,绝不会不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绝不会不知道火烧圆明园,绝不会不知道南京大屠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从来不避讳,并且牢记在心。
查看全文>>
要我怎么一句话说完 - 500 个点赞 👍
嘘,不要说话,请慢慢感受。
感受到了吗?图片里的阿三正在微笑,但是他的四个中国囚犯已经不在图里了。
Shh, don't speak. Please feel it slowly.
Can you feel it? The Indian in the picture is smiling, but his four Chinese prisoners are no longer in the picture.
查看全文>>
降妖除魔大师兄 - 48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卡吧·司机 - 36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流浪的骆驼 - 268 个点赞 👍
当今世界上的赢学分为三种。
第一种,最低级、但是最有硬实力的赢学,也就是绩效赢学,也叫做唯物主义赢学。这种赢学是中国美国这些骨子里非常傲慢的国家和个人才会秉持的赢学。一切以KPI为先导,是骡子是马,得遛一遛才知道优劣。嘴巴上战无不胜,打出去布朗运动,你就算是吹破天,绩效赢学人也不会正眼看你一下。
如果自己的飞机被打掉了,绩效赢学人会指着自己的飞机残骸说,这个飞机设计的有问题,要改进;这个战斗理念有问题,要改进;这个仗打不了了,苟起来发展吧。
第二种,是比较高级的,但比较抽象的赢学,也就是日耳曼赢学,也叫做客观唯心主义赢学。这种赢学是简中侄子们秉持的抽象闭环赢学。赢,既是过程,也是目的。不管什么事,都能在他们神奇脑回路以及刁钻的角度之下,通过种种难以理解的逻辑思维,推导出大赢特赢的结果。
如果他们的飞机被打掉了,日耳曼赢学人会指着自己的飞机残骸说:独裁的飞机能够打掉民主的飞机,但打不掉民主的精神。民主必定战胜独裁,民主一定会从一个伟大的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加伟大的胜利。独裁必败。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第三种,是最高级,也是最逆天的赢学,就是巴拉特赢学,也叫做主观唯心主义赢学。这种赢学,是印度人和某岛人所秉持的赢学。“抽象”已经不足以形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赢学”的形态,“逆天”也不足以完全概括他们这群人的精神状况。
如果他们的飞机被打掉了,巴拉特赢学人会指着自己的飞机残骸说:我们的英雄打掉了敌人的飞机,你们看,这个残骸就是证据。我们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我们即将成为这个世界的引导者,整个世界都会匍匐在我们脚下颤抖。
绩效赢学人时常无法理解日耳曼赢学,更无法理解巴拉特赢学,这才是正常的。
以前我上高中学政治课本的时候,时常无法理解为什么唯心主义还要分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我的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认为有一个神仙,他创造了这个世界,并赋予了这个世界一切的运行法则,这个世界必须以他的意志为根本准则,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如果你认为一切外物源自自己的内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看见既是世界,看不见既无世界。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绩效赢学秉持的是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先决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说的不严谨一些,绩效赢学人会学习和认识客观规律,然后改进自己,再通过自己,改造世界。历凡强盛过的国家,没有一个不讲唯物主义的。
日耳曼赢学就很抽象了,为了赢而赢,从结果反推出赢的过程,再拿这个过程推导出赢的结果。通过闭环的循环论证,可以一直赢下去。日耳曼赢学虽然抽象,但好歹也是要通过闭环的论证来让自己赢的。唯心归唯心,但论证不能少。
巴拉特赢学,除了恒河水喝多了,莱猪吃多了,我实在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了逻辑自洽,以至于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他们身上一个巨大的赢。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门掩黄昏 - 250 个点赞 👍
中国人自己也经常发这种照片啊。
而且这种照片最没有杀伤力,中学历史书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割地赔款……随便哪一项拿出来都比这种照片更为耻辱。
但是我们让孩子们从小就学,还要考试,让每个人从小就要记住。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不得已暴打印度一次,在历史书里就一笔带过了。类似于古代史,随便写了个“大破之”,就没了。
关于庞国兴战斗群这么劲爆的细节,根本就不是考点。
查看全文>>
阵雨 - 20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