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也就是咸丰三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在混乱期间,海关官员逃跑,没有人收税。
于是英、法、美三国的领事商量了一下,决定三国各派一人,成立了一个税务司,“代替中国政府”收取关税。
这种行为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不过令中方官员意外的是,两年后上海收复,外国人居然将他们收到的税款70余万两,老老实实地交给了清政府。
更关键的是,在外国人的管理下,海关收的税明显增多。
清政府大感意外,事后竟然很高兴地同意由英国人代管中国海关。
从此之后,外国人就代管中国海关行政,最高长官称“总税务司”。海关收到的税款很快就比清朝收到的多出两倍甚至三倍。
外国人管理中国政府事务,这当然是殖民主义者的严重罪恶,不过清政府在这件事情上相当主动。
英国外交官威妥玛跟中国大臣文祥说,等中国海关改革完成后,中国人可以自己管理。没想到文祥马上回答,“用中国人不行,因为显然他们都不按照实征数目呈报”。
后来英国人赫德跟恭亲王奕䜣聊海关改革时,恭亲王说,“中国官员几乎无人可信。对比之下,外国人的报告较为可靠” 。
后来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提到外国人将70多万关税交给清朝政府这件事,感慨到蛮夷之人居然也有信义。
他在信中说:“洋人代收海关之税,犹交还七十余万与监督吴道。国藩尝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
曾国藩认识到,这些洋人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蛮夷是完全不一样的,“天下后世必另有一段论断”。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认为这不过是历史上无数次蛮夷扰边的重演,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但是不久之后,有一些人敏锐地发现,这次来的蛮夷和以前相当不同。
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烧、洋人进入北京城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大清要亡了。
因为历史上的蛮族如果攻占了都城,下一步就该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然而,这些洋人焚烧和抢劫了皇帝的别墅后,居然是重新谈判,然后签约,签完就撤兵走了。
比如当时的户部尚书沈兆霖说,英法联军“以万余众入城,而仍换约而去,全城无恙。则该夷于专于牟利,并无他图”。
他们对接管大清的政权没多少兴趣,不想直接统治这片广大的土地。他们甚至愿意帮助维持清朝的统治,镇压太平天国。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让中国人能买得起他们生产的商品。
也就是说,推动英国人跨海远来的,不是一次性掠夺,而是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巨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