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得不说说网红IP变现鼻祖——辫帅张勋了。对,就那个搞复辟的张勋。
天津老百姓有个顺口溜:“辫帅开店卖古董,门票比肉贵三倍;楼上密谈卖情报,地下室里卖龙袍”。大家懂的,天津那地界嘛,怎么听都像是段子,但事实证明,顺口溜还是受了字数篇幅的限制,保守了。
1917 年张勋搞丁巳复辟,拥戴溥仪称帝 12 天就被段祺瑞的讨逆军轰下台。一般来说,这种级别的政治投机者基本就两条路,要么就低调退出历史舞台,要么被枪毙,彻底凉凉。但张勋选择了第三条路:IP创业 。
复辟失败后,张勋在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也基本破产。他带着 300 辫子军残兵躲在荷兰使馆蹭了半年保护期,直到1918 年才得了个特赦。然后移居天津英租界,开始了他的IP创业。
我们来详细拆分一下他的IP打造全流程。
第一步,先给自己起了个IP名:松寿老人。
第二步:贴标签。别人骂他是封建余孽,张勋就干脆把这四个字当IP签名,在德租界租了栋小洋楼,挂上牌匾 “江西会馆”,对外宣称是 “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陈列景德镇官窑瓷器、明清家具。匾额是张勋亲自写的,还邀请前清遗老如陈宝琛、沈曾植来站台,隔三差五举办各种古物鉴赏会。
他还在地下室搞了个博物馆,定位很精准,也很炸裂,就叫“复辟博物馆”。展品里有溥仪的龙袍、辫子军的战旗、张勋自己的 “忠勇亲王” 官服,甚至还有复辟当天的讨逆军炮弹碎片。坚定践行了 “黑红也是红”的网红精神,掌握流量密码。
第三步:开发沉浸式体验。游客进楼参观要花 1 个银元,不仅能参观所谓的文物,还能和穿着朝服、留着大辫子的张勋本人合影,照片上还印着他亲笔题字:“与大清忠勇亲王共襄复辟大业”。1银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人民币,有点智商税。但每个年代缺啥都不会缺韭菜,当时天津租界的洋人、买办、前清遗老趋之若鹜,甚至有上海的资本家专程坐火车来打卡,就为了看看这个把皇帝梦做成生意的奇人。
第四步,媒体炒作,买热搜。张勋专门雇人写了《复辟目击记》,在《北洋画报》上连载。还邀请外国记者参观,宣称 “中国仍有千万人拥戴皇帝”。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参观后还写了报道:“张勋的辫子比大英帝国的王冠更具新闻价值”。
一顿骚操作下来,这个IP算是养号养成了。你以为这就是辫帅的全部能力了吗?不,张勋不仅懂IP,还懂营销。具体操作如下:
玩信息差。对外宣称会馆只接待文化界名流,实际上只要给钱,贩夫走卒都能进,门口的门卫还会 贴心提醒:楼上密室能看辫帅和军阀的密谈笔记,加5毛随便翻。
蹭热点营销。1920 年直皖战争爆发,他故意在会馆二楼开 “军事沙龙”,假装给张作霖提供段祺瑞的情报,其实是放风出去吸引媒体报道 。《大公报》那会儿三天两头登他的 “复辟新动向”,免费给他打广告。
搞反差人设。张勋白天穿马褂接待游客,晚上穿西装和租界洋人打桥牌,逢人就喊口号:“辫子是大清的魂,银元是民国的胆,两者缺一不可”。连荷兰领事都忍不住在报告里写:“此人堪称东方最滑稽的政治商人”。
号养成了,流量来了,接下来该干嘛?那必须是带货。张勋的小黄车里大概有以下链接:
古董:张勋老家是江西的,他从景德镇拉来一车瓷器,每个碗底都刻上 “复辟纪念” 几个字,卖给洋人时说是皇帝御用的,价格翻十倍。
情报:直皖战争期间,他把段祺瑞军队的部署图(其实是过时的)卖给张作霖的副官,换了5000 银元。
龙袍:溥仪的龙袍是复制品,但游客根本分不清,合影一次收费2银元。
到此,一个完整的商业BP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张勋利用这IP的变现能力。
据盐业银行档案显示,1919-1923 年间,“江西会馆” 账户年均收入约 10 万银元。其中 60% 来自门票,30% 靠卖 “复辟周边”(比如印着他头像的瓷器、辫子造型的折扇),剩下 10% 是前清遗老和日本浪人的 “政治献金”。
10万银元一年,换算到今天,差不多2000万吧。
到1923 年张勋病逝时,其遗产清单显示:天津房产估值 300 万银元,江西会馆历年盈利约 50 万银元,另有股票、黄金等动产合计超千万银元。
就问你野不野吧。
或许区分历史和野史,从来不是段子太疯,而是我们对真实的想象力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