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回答

为什么中国长枪会抖动枪杆但欧洲长枪却不会?

知乎用户02hJuo
573个点赞 👍

想多了,四五米的长枪怎么可能不会抖动?你手里的又不是坎巴拉特产钢筋……

动图封面
因为方阵步兵的板甲往往免疫长枪,欧洲大枪注重攻击面部


动图封面
单手技用于防守反击,利用惯性拦拿扎一气呵成


动图封面
慢动作,其技术核心是上抬枪头出枪,利用枪身回弹稳定命中点

节选自外网知名现代复原梅耶剑谱系列视频(不要问我Joachim Meÿer的剑术里为什么有枪法,俞大猷的《剑经》还是棍法呢)。注意从根部向前逐渐缩减直径的枪杆,你会看到跨越时间空间的“巧合”。

如果你对欧洲大枪技术来自于《佣兵传奇》这类电影里长枪方阵推枪片段,我只能说……实际上哪怕是推枪,枪头也已经下垂了……

你问电影里为什么贴脸了还在慢吞吞推枪,因为挤开对面长枪后来一下咸鱼突刺是会死人的……



关于枪杆变形问题,明军一线军官茅元仪在《武备志》里就强调了一点

枪杆稠木第一,合木轻而稍软,次之。要劈开者佳,锯开者纹斜易折。攒竹腰软必不可用。北方干燥竹不可用,木杆可用;东南竹木皆可通用。

长枪不怕头软,只要腰也就是中部不软,竹枪都可以用。

至于现在民间传武大枪常用的白蜡木杆,明清武术家吴殳在《手臂录》如此说到:

白蜡软,棍材也。

太软,不能用。

同样,枪杆不宜太硬,程冲斗在《长枪法选》里就说:

历云丈八长枪,以周尺计之,只有一丈四尺四寸。余受师传,所用木竿,一号长一丈八尺,重十二斤;二号长一丈七尺,重九斤;三号长一丈六尺,重七斤。三号可以临敌,如再轻短,照古数一丈四尺,无不利也……其木也有椆木、有檀木、有检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坚牢易断,必选生成者为上……根头可要盈把,便好持拿,自根渐渐细至稍上不软不硬为妙,如太软太硬,则拿捉不如意。今军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选苗竹,竹节周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拦击刺之间,力大则破矣……铁枪头,惟用点子样为最,又名柳叶枪,必要小钉钉入竿内。古云:“枪头不过两,以轻便为妙也。

吴殳和程冲斗、戚继光的武术流派不同,关于枪杆长度的软硬的理解也不同,故而对后两者的枪法多有非议。吴殳作为当时的民间武术家,追求枪杆硬度,喜好牛筋木、剑脊木甚至易碎的红棱木,而且强调枪长不过丈二(明丈,也就是3.7米)。同时握枪在根头一尺处,进一步缩小了有效长度。枪杆轻而硬,枪法凌厉而迅猛。

相比之下,戚继光就更加推崇杨家枪法,要求握枪根不留一寸,长枪长度要达到丈八,枪杆以竹为妙。

用毛竹之细者,长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重不过四两…必执持正根,用杨家法,初则用之南方杀倭,全赖于此,此利其长。

程冲斗无论枪法刀法都更接近行伍的理解,用明尺丈八长枪训练,以明尺丈四、周尺丈八长枪实战,所以对枪杆的要求也是不软不硬为妙。

图片来自冷研。清军制式枪类武器,最长的三把长枪从右至左为绿营钉枪、绿营长枪、护军骁骑长枪。最左侧两把3米左右的格斗枪分别为虎枪和健锐营长枪

而现在的很多民间大枪,和吴殳相比又是另一个极端。但因为传承、实践与材料的不足,经常不知所云甚至篡改经典(例如篡改武备志,搞出些枪杆白某木第一的离谱文字)。枪杆往往采用白蜡木这种棍材,又以整根枝干做成,根头太细,枪梢又太粗,枪头又太大。形制材料枪头都不对,还要腰不能软,便要堆砌枪杆直径与重量,枪长不足一丈,重量却已经比程冲斗打熬力气技法的一号丈八枪还要重。

又因为枪长不足一丈便笨重异常,一辈子枪的大师们为了挽回脸面,便只能曲解丈八长枪为一丈八寸了……

说白了,在古代军阵中,粗柄大头三米多长的格斗枪本就不是使用大枪技术。


很多传武爱好者,或者说白蜡木枪杆拥趸,往往以秦良玉白杆兵为证据强调白蜡木杆的实用性。

但白杆兵的白杆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忠州秦氏家乘》:

太保既归马氏,农隙简练士卒,精劲冠诸部,善用长矛,以白木为之,不假色饰,厥后屡立战功,石柱白杆兵遂著名天下。

换句话说,这里的白木是取汉字传统含义,也就是不加涂饰的木材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要采用白木为杆,实际上从白杆兵的山地步兵定位来看,可以从一种偏门的运动项目上得到答案。

这种运动名为牧羊人跳跃,是一种采用长枪辅助快速下山的技术。要求使用粗壮不涂漆的木杆,常年涂以动物油脂(盘出包浆),这样一来既足够润滑又可以提供一定的阻力。如果涂了漆,这么一下手掌恐怕就要骨肉分离了……


至于为什么某些人抱着被古代一线军人、武术家批判的理论当做不容置疑的圣经,实际上还是源自某些现代传武底子上就不那么传武。

戚继光、程冲斗批判的游场枪多少还要游场,或者说擂台竞技。而现代很多传武流派,实际上出于晚清民国时期绿营解散后,行伍武艺扩散后,某些家族的闭门造车甚至天桥卖艺把式……

我们有《纪效新书》、《长枪法选》、《手臂录》甚至等等文字详实又图文并茂的记载,又有很多根源未断的传武流派,实际上发展出类似欧洲荷马技术的古代武学复原并非难事。所幸就和盔甲服饰复原一样,现在确实有很多武术爱好者在做这些事了。

编辑于 2024-10-22 22:05・IP 属地山东
遥远的遥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