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竞争手段,压着美团的痛点打,指望能从美团手里抢市场份额,里面有多少“真心实意”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首先,京东的外卖骑手主要来源于其旗下的跑腿公司“达达”。
根据财报数据,达达活跃骑手约130万(含全职和兼职),但里面有多少全职骑手呢?
看看达达的财报大概能猜出来。2024年Q3达达总营收24.29亿元,其中9.3亿来自京东秒送,15亿来自达达秒送。按130万骑手计算,人均收入仅1870元/季度,连最低工资都达不到,显然是因为庞大的兼职骑手拉低了人均收入。
假设全职骑手占比跟美团看齐,在10%左右,按每人每年社保公司承担部分约1.2万元计算,年成本约15.6亿元。
京东宣布“逐步”缴纳,初期可能优先覆盖核心城市或高活跃度全职骑手,实际支出或控制在10亿元以内,对于京东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何定义全职骑手呢?
全职骑手跟劳动合同工一样有底薪么?
如果是底薪+抽成的模式,对其他类型的骑手公平么?法律上是没有“全职骑手”的定义的,全职骑手的定义权还是在京东手里。
所以是正式合同工?还是劳务派遣工?还是众包模式?都是京东说了算。
我觉得更大程度上,这属于京东搅局外卖行业的“市场竞争策略”,不搞出点噱头,不砸一点资金,不“阴阳怪气抹黑一下竞争对手”,怎么抢占市场份额?
所以,除了“骑手用工”的策略之外,京东还用上了“免佣金”“低于美团的抽成比例”等其他竞争策略。
只是有时候,若一味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宣传为“特殊待遇”,指不定哪天就翻车塌房了。
至于是否会引发外卖行业新的变革?
可能会。美团、饿了么大概率是要跟进的,至少要做出个表态,否则岂不是落了下风。
但所谓“跟进”很可能与京东的策略是一样的。我也给全职骑手缴五险一金,但全职骑手的定义在我手里,里面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
还有,从行业角度看,外卖行业一直属于发展比较畸形的行业,前期完全是靠“补贴”做大规模的,如今平台要赚钱、骑手也要赚钱,对于商家的压榨只会更严重,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针对用户客单价的提高”。
其实现在已经有苗头了,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即便领了优惠券,外卖的价格也要比到店价格高上不少了。
这种现象一旦大规模发生,一部分消费者也不会就乖乖接受,大不了回归线下。
那么对于外卖行业来说就会从“增量竞争”变成“存量竞争”甚至“缩量竞争”,到时候,外卖行业很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骑手了。
那么这些冗余出来的骑手又能去哪儿?
这些年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用工饱和的新闻不少了吧。
背后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就不多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