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么说肯定是不合理的。
先不说工科生嘲笑理科生的事情,单就题主所说的高中教培比传统工科对口的制造业更容易获得offer的事就很值得推敲。
如题主所言,理工科毕业生占所有学科门类的40%,除去公众认知中的“天坑专业”,剩下绝大多数的理工科专业如果就业得不到保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考生愿意报考呢?

如果确实如题主所言的情况,可能的原因无非两个。
第一,考生选择专业时,某个行业还很景气,现在突然不景气了。
现有可见的,确实有一些理工科专业对应行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传统汽车制造、建筑和互联网等。

但对比我们所说的“生化环材”行业,传统汽车制造、建筑和互联网等好像又没有到完全找不到工作的地步。不过是需求量有所下降。

而除去这些行业萎缩的专业之外,其他理工科专业不应该有太大的波动。
第二个可能,就是题主所言的教培行业突然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需求量极大,吸引了传统理工科的毕业生。
这一点,有一定的可能。因为在经历刹车式的行业震荡以后,教培行业会重新洗牌。经历了一两年的波动以后,教培行业在逐步恢复,新进资本和品牌为了抢占市场,可能会大量吸纳人员进行扩张。
其实,在讨论就业的时候,我们很难把行业和专业进行这种一一对应。
比如教培,感觉是师范专业更合适。但现在的实际需求上,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有理工科的背景。那理工科学生去算不算也是对口呢?
即便在理工科专业内,随着专业融合,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机器人行业,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但这都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之前从事机器人设计制造的,包括学机械的、学计算机的、学自动化的、也有学材料的,还有数学等专业的。
算起来,机器人工程也是制造业,还有最近很热门的半导体芯片制造,题主显然并没有把它们加入到和教培行业的对比中。
所以说,中国的理工科人才肯定是没有到严重过剩。有的毕业生学业不精,达不到人才这个标准的,其实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而就业困难有行业分布不均,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还有部分高校专业开设狭窄的问题。
即便在我们认为已经很饱和的有些行业,我们仍然缺少高端人才。
比如材料专业,在高端半导体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如极紫外光刻(EUV)光刻胶、大尺寸高质量单晶硅等关键材料领域,国内仍然缺乏掌握核心技术、能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高端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

可以说是我们的总量达到了,但是在专业分布和能力深度上,还是有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