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宇树科技春晚同款机器人线上开售后下架,客服称「目前不再面向个人销售」,出于哪些考虑?有哪些应用场景?

每日经济新闻
54个点赞 👍

开售即撤,闹剧背后,暗藏着技术、市场与战略的多重博弈。

这场魔幻操作,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秀场迈向商业落地的真实写照,起码比马斯克的梦想更容易照进现实。

单从技术方面来说,这次下架的原因其实就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碰撞,撤掉量产困境的遮羞布,无非就是硬件不成熟,成本有黑洞,功能被阉割。

别看春晚舞台上的宇树机器人能扭秧歌、秀舞技,但量能注定跟不上热度,客服宣称「存货不足」也大概实为托辞,核心零部件,如关节电机、3D激光雷达等,仍处于量产前的过渡期。

这货价格也令人咋舌,G1售价9.9万、H1售价65万,说明宇树机器人的实际硬件成本可能要超过售价的80%,这明显违背商业可行性原则,高高在上的价格只能是艺术品,而不实用。

关键是这货功能阉割引发争议,就连京东客都服承认上架版本是「普通标准版」,实则无实用功能,于是被极客用户嘲讽为「65万买钢铁衣架」,彰显宇树人形机器人的生存艰难。

宇树科技表面称「不反对个人购买」,实则通过下架完成用户分层,比如劝退普通消费者,避免「买回家当电子宠物」的差评潮,同时定向收割极客群体,如要求用户具备二次开发能力。

宇树人形机器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号玩具,关键还要进行定期投喂,如编程机器人大脑、调整运动算法,本质上是让消费者替企业完成产品迭代,即转嫁开放成本又能获取实验数据。

从企业运营布局角度来看,宇树的战略摇摆,注定也要付出代价,从早期的四足机器人打开B端市场,到如今强推人形机器人进军C端,很容易导致宇树供应链分裂和技术资源错配。

教育/科研用四足机器人订单与娱乐性人形机器人需求,互相挤占产能,同时也会将本应用于优化运动控制算法的研发精力,耗费在春晚编舞、娱乐走秀等营销噱头上。

根本上还是宇视科技应用场景的确定,一个发展中企业必须明晰自己的企业战略,从技术玩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进化非常漫长,是实实在在做科技应用,还是做摆设的花瓶,宇树需要抉择。

春晚舞蹈、科技展演等场景,本质是高价广告,毕竟H1单台65万,跳一次舞成本超明星出场费,唯有面向开发者提供「半成品」,开放API接口供二次开发,引导众包技术测试或是出路。

如果这货用在科研,高校实验室采购用于运动控制算法研究,但35kg体重存在安全隐患。倘若用在工业领域,当前H1最大负载仅5kg,也不及工业机械臂零头。

至于家庭服务嘛?目前需要待解决续航,毕竟续航2-4小时还是时间太短了,另外就是钢铁侠模样,万一搞伤人类,保险公司都得破产。不过呢?可以用于特种作业,如救援、核电站检修等。

当然了,宇树科技也不是一无是处,当马斯克鼓吹「人形机器人将替代劳动力」时,宇树科技的窘境揭示了残酷真相,跳舞机器人与实用机器人间的差距,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

至于成本吗?目前还存在成本悖论,要达到10万以内的亲民价,需将现有成本压缩97%,相当于用五菱宏光的预算造大飞机,还有数据饥渴问题,训练数据量距离真正智能,路还漫长。

「开售即下架」,实则是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缩影,资本市场需要故事,企业需要现金流,而消费者胃口越来越大。

刘不是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