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开源为何让 AI 开发者兴奋不已?大模型都逃不过的「幻觉问题」如何解决?
- 0 个点赞 👍
DeepSeek 的开源策略及其对 AI 开发者的吸引力,以及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觉问题」的解决路径,是当前 AI 领域的热点话题。以下从开源价值、技术突破和幻觉问题应对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DeepSeek 开源为何让开发者兴奋?
开源生态的全面开放
DeepSeek 以 MIT 协议开源了模型权重、训练代码和数据处理工具链,允许免费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开发。这种开放姿态不仅降低了开发者的技术门槛,还推动了全球开发者和企业基于其模型快速迭代创新应用(如教育领域的 MathGuardian 智能辅导系统、编程助手 CodeMedic 等)。开发者无需从头构建大模型,可直接利用 DeepSeek 的先进框架加速产品落地。
低成本与高性能的平衡
DeepSeek-R1 以 600 万美元的超低研发成本实现了接近 GPT-4 的性能,其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的模式突破了算力瓶颈,尤其适合资源有限的中小团队。例如,通过模型蒸馏技术,R1 的推理能力可被压缩至端侧设备(如手机),显著降低 AI 应用
查看全文>>
钟承达 - 1 个点赞 👍
DeepSeek V3开源意味着大模型走出需要巨资开路的尴尬困境。旁观者可以入场了,当然兴奋,朱啸虎一反常态拥抱大模型了,印度阿三也将有自己的大模型了。
幻觉问题通过多学习,多思考就能解决。真正的难题是它不能持续学习,随时主动学习。一次性大批量学习的架构导致了灾难性遗忘和幻觉问题,以及单次学习成本依然很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很难在真实世界中成长。
发布于 2025-02-11 17:12・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NN陈 - 1 个点赞 👍
谢邀,人在工位,刚摸鱼回来。这个问题我来唠两句,保证大伙儿听得明白。
先说 DeepSeek 开源这事儿,为啥让开发者们这么激动?
这感觉就像啥呢?就像你一直想学绝世武功,结果秘籍一直被几个大门派攥在手里,普通人连门都摸不着。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个门派说,嘿,这秘籍我们公开了,谁都能学! 你说激动不激动?
DeepSeek 这模型就相当于那“绝世武功秘籍”,之前大模型这玩意儿,训练成本高得吓人,只有那些大厂才玩得起。现在 DeepSeek 开源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钱! 对于咱们这些中小团队、独立开发者,甚至学生朋友来说,都能免费用上这么厉害的模型,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吗?
你想啊,以前想搞点 AI 相关的创新,光是训练模型就得砸锅卖铁,现在好了,DeepSeek 开源,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更多精力放在应用创新上,而不是重复造轮子。 这能迸发出多少新想法,加速多少好东西落地?
而且开源本身就是个好东西,技术透明了,大家都能研究、学习、改进,互相交流,这才能把整个 AI 技术往前推啊! 你想想,以前闭源的模型,就像黑箱子,谁也不知道里面咋回事,现在开源了,代码都给你扒开了,大家一起研究,有问题一起修,有想法一起改,这不比闭门造车强多了?
再来说说大模型那个“幻觉问题”,这玩意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
所谓“幻觉”,说白了就是大模型有时候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自己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就像你问它“昨天晚饭吃的啥?”,它可能会跟你说“我吃了三斤小龙虾,配了82年的拉菲”,听着就离谱。
这问题咋解决呢? 说实话,现在还没啥“一招鲜吃遍天”的绝招,只能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都在想办法:-
数据要“真材实料”: 模型学坏了,很多时候是“教材”有问题。 训练数据质量越高,模型学到的知识就越靠谱。 所以现在都在强调数据清洗,过滤掉那些乱七八糟的、错误的信息,让模型学到更多“真经”。
-
模型架构要“更聪明”: 现在的模型还在不断进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更厉害的模型结构和算法,让模型不光能“记住”知识,还要能“理解”知识,甚至能像人一样“推理”。 比如,给模型加个“外脑”,让它在回答问题前先去查查资料,验证一下信息真假,这样就能减少胡说八道的概率。
-
“外部知识”来帮忙: 现在有个挺火的技术叫 “检索增强生成” (RAG),就是让模型在生成答案的时候,先去外部知识库里搜一搜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搜到的信息来生成答案。 这就相当于给模型配了个“外挂”,让它在回答问题时更有底气,不容易“跑偏”。
-
“考试”要严格: 模型训练出来,得好好“考试”啊! 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能准确地测出模型“幻觉”的程度。 就像医生体检一样,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
-
用户也要“擦亮眼睛”: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咱们用户自己也要清楚,现在的大模型还不是“万能的”,它可能会犯错,会“幻觉”。 用的时候要多留个心眼,对于重要的信息,最好还是自己去查证一下,别全盘相信。
DeepSeek 开源是好事,能让更多人参与到 AI 开发中来。 “幻觉问题”虽然难搞,但也不是啥“绝症”,大家都在努力解决。
发布于 2025-02-12 12:57・IP 属地上海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楠果分享 -
数据要“真材实料”: 模型学坏了,很多时候是“教材”有问题。 训练数据质量越高,模型学到的知识就越靠谱。 所以现在都在强调数据清洗,过滤掉那些乱七八糟的、错误的信息,让模型学到更多“真经”。
- 1 个点赞 👍
人的『幻觉问题』如何解决?
常识概念我们标注为定理并且放长期记忆库,然后根据实时环境和参照物来进行自证。
非常识问题我们搜索自己的记忆知识库后也拿不准的时候就去查阅资料增加参照物来提升可信度。
这些都没必要堆算力等涌现。堆代码量就行。在latent潜在空间里做符号主义去完成巨额算力走不完的路。
人不学会这些思维模板也天天胡思乱想嘛。一样的。
发布于 2025-02-13 10:25・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杨TechTips - 1 个点赞 👍
大模型的幻觉是其内部机制的必然结果(我别处有若干回答),目前的大模型本身再好也无法杜绝。工程上如今多采用大模型外部的agent和RAG等逻辑闭环,在一些限定的应用领域,达到有效减少。
内部问题的简单解释是:大模型并非拷贝了训练数据中所有完整陈述语句,而是通过复杂的建模,把语句打散为词汇(精确说是比词汇更小的单元token,本题中作用相同),积累记录的是每个所见上文(包括达到几十万单词的序列)下本单词出现的概率。推理时,根据问句等输入信息,配好的上文下找到很多本地词的概率、选用概率最高的输出。然后一路下去递归成为语句。
所以,原来的训练语句被打散、新语句时临时组合而成。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所有输入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就都是未见语句了。所以,虽然大量训练数据可以让最正确语句出现概率最大,但没有保证。概率永远不是精准的事情。
这样的“遗憾”,其实也是大模型的最重要的力量!概率统计式的“推理”,绝大多数时候,会给人它有智能的感觉,包括数学推理、编程、图像视频等。
持续的改进仍在继续,包括大模型内部和外部(上述)。但是,彻底丢掉transformer等“分布式、嵌入式”表征的另外的建模方式,DeepSeek没有做,其它公司也没有做到。有的新趋势是结合LLM和RL等。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了,但最好懂点内部原理,才能不太受惊吓、开发者也就知道哪里找路。
发布于 2025-02-13 20:2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chadui123 - 0 个点赞 👍
深层次的技术突破是核心动因。相较于闭源的“高门槛”商业大模型(如OpenAI的GPT-4),DeepSeek将代码、方法透明地开源共享的做法被视为一种技术普惠策略,开发者不必依附特定商业框架即可自主优化本地版本,在算力调度、推理效率等层面试错创新的成本被压缩了。1月AI算力股大跌的市況与其技术对超高参数依赖或昂贵算力链条的“脱敏式能力”有关,“更精简的架构”导致行业对重资本GPU的投资估值重定,这是市场对AI新路线敏感的直接反馈。以华为云、腾讯云为代表国内算力厂商随即跟进上线服务,进一步印证了其兼容低成本芯片适配性的可能突破路径,这也为中短期内绕开高端制程芯片“卡脖子”之困打开了设想窗口。由此催生的舆论热潮甚至覆盖了对“中国AI技术全面领先”等过躁预期的一种社会心理释压。
DeepSeek的开放生态仍面临如何进行商业适配的问题,最直接的矛盾点是大模型的底层挑战:“幻觉”。即便其具备更符合人类直觉的语言流畅和逻辑自洽优势,用户反馈亦强调它隐含高阶的致幻能力:输出的虚假论断在精巧的逻辑框架下被无痕嵌套。这类问题或成为其快速落地的最大壁垒——在法律论证或医疗咨询的场景中哪怕极低的“隐性谎言率”都可能摧毁信赖。对幻觉的根本性对抗目前依旧停留于传统方案(如强化上下文提示、通过知识检索库约束回答等)混合新兴训练手段,例如引入人类伦理导向的迭代式预标记数据和通过对抗网络的真实性强化。
现实平衡点在于:一项真正的原创性AI体系需要算力的硬支撑、行业落地的强验证和持续的自我纠错,三者无法跳离。技术反扑还是局部超越的评判或许还需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唯有跨过泡沫沉淀后的真实用户反馈,才可判断一场风暴最终留下的地貌痕迹。
发布于 2025-02-10 18:35・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关忆北 - 0 个点赞 👍
让无数开发者为之震惊的不是他开源,而是他既然以极少的价格达到了比open AI还要好的标准,幻觉问题可以让AI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反思,这样的话,他就知道这个是错的,这个是对的,然后不断的给自己的答案进行评分。
发布于 2025-02-10 16:08・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彤彤不爱吃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惰惰猴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太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