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肯定是哭啊、闹啊、捣腾啊!你肯定早就嫌弃透了巴不得能早日出头对吧?要不这样你看如何?”她的孩子突然被魔鬼传送到了她的面前
只不过被绑成了木乃伊只露出一双眼睛“你嘎了你面前的孩子,我就能给一个不哭、不闹、懂事孝顺让人省心、安心、放心、贴心的孩子,而且完美承接在这之前的记忆和样子,只要你的良心过得去”
怎么形容呢?整个描述让我觉得魔鬼太不通人性,太过于‘理智’。
它理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考虑,而是一件随时可以舍弃的货物。
因为把孩子看作物品,所以不好用,可以扔掉、替换。
小孩在魔鬼眼里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只是与母亲交易的商品,甚至这个也是免费赠送的。
但问题是,魔鬼它图啥呢?仅仅是因为觉得孩子是父母的累赘,善良的它选择帮助孩子的父母解决麻烦?
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点,“只有你的良心过得去”,
从始至终,主动权是在父母手里的。
父母才是永远一票否决权的甲方。魔鬼的存在其实根本不必要。
为什么以前弃婴会那么多?因为养不起。为什么养不起?因为穷。那不穷的为什么也会抛弃婴儿呢?重男轻女?有残疾?原因可能都有些。
但是过去养孩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他们不缺孩子,56个是常态,78个以上也有。为什么他们能养那么多孩子?他们压力不大吗?答案是他们养孩子的成本确实不高。
对他们而言,一个孩子意味一个劳动力,多多益善。
固定的食物支出,养孩子的成本—孩子养大了,投入生产—产出收益,收入增加—继续养大孩子,反复循环。
至于听话懂事,从来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孩子长大了就好了”“他们当年就也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更好的孩子不需要也不必要。
时间线拉回来,现在人们对孩子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吗?
首先,很明显的一点,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同,向孩子投入的成本更是不同。
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体力活更多让机械替代 ,人们对劳动力的需求更限制在某些特定领域。
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希望能提高他在社会的竞争力,而不是局限于田地工厂之类固定场所。
所以前期的投入的成本,已经不再是以前基本一眼望到头、可以预测的固定支出,多了许多的无形投入,成本在悄然上升,回报却低得可怜。
而一个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这些特质说实话对孩子的竞争力没什么作用。
或者你会说节省管理成本,额,这其实没什么必要。
管理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所在,除非你能真正的对孩子没有感情没有期望,把自己看做不得不养大孩子的无情花钱机器。可要是这样,你生下孩子还真是没什么意思,不如自己去买张彩票来得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