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位下拉的下半程比上半程更难?
上半程:从手臂伸直状态拉到杆达到面部下半程:将杆从面部继续往下拉到下巴以下伸直触胸。因为每次做高位下拉力竭的时候,总是上半程还能做几个但是下半程做不了了,所以这...
- 1 个点赞 👍
盲猜你下拉的时候身体后仰借力了。但是从下巴开始只能强迫背部发力,突然没有力可以借了,自然就变难了。
尝试从一开始就保持背阔发力,通过背阔缓慢下拉,保持恒定速度,然后再恒定速度控制拉起。
这样效果会更好。
后仰的话会使用上半身的体重把重量拉下去,这时候你仰角越大,体重借的力就越大。同时仰角大了以后,会使用斜方肌收缩的力量,把高位下拉做成划船。这些都有可能让你觉得轻松。
查看全文>>
shendu - 0 个点赞 👍
别扯那么多没用的,主要就一个力学杠杆原理,次要是肌张力力学特征。
先说主要的,高位下拉过程中,手臂和躯干形成一个杠杆系统。主要杠杆为以肩关节为支点,肘关节为阻力锚点的杠杆系统(为了简化把小臂只当做不发力的一根绳子)。而绳索下拉的特点是绳索上的阻力恒定不变。从启动位到半程时,也就是肩关节从180度(完全伸直)到90度(大臂与肩平行)的过程,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逐步变大,这一段路径背阔肌主要发力,会随着动力臂的变大,感觉到越发轻松。
但是超过90度这个点之后,也就是绳索下拉的后半程,背阔肌的动力臂逐渐变小,因此需要产生更大的力来对抗阻力矩。所以感觉后半程更费力。
再说次要的。就是肌肉张力的力学特征,背阔肌在缩短(后半程)时,肌小节重叠减少,主动张力下降。实验数据显示,肌肉在最佳长度(静息状态)时张力最大,缩短至70%长度后张力下降约30%,后半程背阔肌处于缩短状态,力量输出能力降低,进一步加剧发力难度。(同时这也就是力量训练的时候谈顶峰收缩的意义)。
所以,为什么说绳索高位下拉后半程更费力,关键点是阻力矩随下拉角度增大而升高,背阔肌力臂缩短,需更大力量(杠杆原理) ;再加上肌肉缩短导致主动张力下降(顶峰收缩)
这也是为啥后半程,很多人都会错误的出现后倾借力,就是从本应背阔肌发力的肩关节运动,变成了竖脊肌甚至臀大肌参与的腰椎和髋关节参与的伸展运动。如果要后倾借力,那干嘛不去好好做硬拉呢?
查看全文>>
茶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