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个回答0条评论
分享
《大学》中说格物致知,格物有什么“义理”?
雨花石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2 个点赞 👍
格物致知,本不符合孔子儒学的宗旨。后世就出现了问题,朱熹说日格一物,慢慢格,天天格,然后格出宇宙之理,简直就是胡扯。
王阳明先生走朱熹的路,走不通,做出自己的变通解释,“格心中物”,然后得出一个良知。
其实很简单,《大学》的格物致知不是孔子思想,不是儒学的思想。朱熹加入儒学经典本来就是错误的。
查看全文>>
老严是律师 - 1 个点赞 👍
格,本意是长木条。
长木条会拿来做篱笆,把家庭内外隔离开来,于是格出现了隔离的含义。
学会做木器之后,木器橱柜被木板隔开的空间便称之为格子。
格物实际上把物放入不同的格子。
要把不同的物放入格子,不可能一个物就放一个格子,于是需要对物进行抽象的分析,研究其属性、运转、变化等规律和特性,这些就是天理。具有同一属性遵循同一天理的的物才会放置一个格子之中,这便是格物。
按照现代科学来说就是格物就是对事物的分类汇总,提取其背后的根本规律和道理。实际上科学原本名字就是格物。
把人的特性提取出来,就是仁义礼智。
把万物最基本的特性提取出来就是阴阳。
所以《大学》又把格物解释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学会提取事物的特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然后才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代很多人发表观点往往只会就事论事,只会宣泄情绪,不能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的分析提取背后的道理,只能陷入各种无谓的争斗和灾难之中。
查看全文>>
吴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