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也具有功利性即目的性。戒掉情绪是因为太多诱惑情绪传染,所以反感。
不是降级,是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理智。

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功利性,也就是目的性。我们的每一种情绪表达,往往都带着内在的诉求。比如愤怒,可能是希望对方重视自己的观点或边界;悲伤,也许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与安慰。
但在现代社会,情绪的这种功利性却引发了新的问题。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各种诱惑性的情绪充斥在我们周围。社交媒体上,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大量夸张、煽动性的情绪内容不断涌现。这些情绪就像传染病一样,轻易地在人群中扩散。年轻人在频繁接触这些过度渲染的情绪后,开始产生反感。他们意识到,被这些情绪牵着走,往往会让自己失去理性判断,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之中。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情感表达在降级呢?实则不然。情感表达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年轻人减少情绪化的反应,并非是情感表达的削弱,而是社会和人的发展对理智的呼唤。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冲动的情绪很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面对项目的困难,如果只是抱怨、焦虑,而不冷静分析,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在人际交往里,一味地宣泄负面情绪,可能会破坏关系,而理智地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所以,年轻人选择戒掉情绪,是在追求一种更成熟、更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在提升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

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趋势反映出年轻人对自我掌控的渴望。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意味着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他们不再愿意被外界的情绪干扰,而是希望通过理智的思考和行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稳定内心世界。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当整个社会都在倡导高效、理性时,年轻人也会顺应这种潮流,努力让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