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扬戒掉情绪、情绪断舍离无疑是对大众的又一场洗脑和异化。
谁在提倡「戒掉情绪」?
《真正厉害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绪》、《人是怎么变强的?马斯克的答案是:戒掉情绪》、《人越在低谷时,越要戒掉情绪》.....类似的文章我们应该或多或少刷到过,读起来似乎还是有些道理。
但这样的文章往往经不起思考,文章中的很多推论并没有相关科学依据,只不过是在迎合现代人对高效、无痛生活的幻想,通过制造焦虑和提供“快速解决方案”来获取流量。

「戒掉情绪」成为新趋势,谁获益?
- 自媒体、内容创作者
获得流量和广告收入,并搭售情绪课程、书籍等产品。
- 企业、管理者
工人被束缚在分工体系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孤立、个体化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疏离了自己的感官系统。只有这样,流水线才能不出差错地高效运转。(马克思)

- 成功学导师、培训机构
成功学导师通过兜售情绪管理课程获利。例如,一些高价职场培训课程以“戒掉情绪”为核心卖点,吸引渴望快速提升职场竞争力的人群。
戒掉情绪背后是控制和剥削
为什么戒掉情绪开始成为一种生存法则?
因为很多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在这么说,情绪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常见的鸡汤有:合格的成年人,需要与愤怒和眼泪保持距离。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那些PUA我们的领导、骂人的甲方,TA们怎么不戒掉自己的情绪呢?
TA们作为权力获益的一方,TA们需要不断合理化既有的权力机制,并将痛苦的矛头指向了低权力的一方,从而保证自己能持续获益。
如果我们简单的将情绪一分为二,积极情绪就鼓励,负面情绪就戒掉。那是可悲的。
正能量内容遍地开花,贬低生气、悲伤等负面情绪,这是对大众一场潜移默化的驯化,最终会剥夺我们的感受能力。
当某些既得利益者想要强化大众“工具人”的属性时,丰富的情绪显得不合时宜。
因为“生气具有正向的心理和社会的功能,给人们力量去与不公平现象斗争”。
烦恼即菩提
那些令我们辗转反侧的情绪里,或许正藏着照见本心的闪电。
情绪本身不是牢笼,执着于消灭情绪才是真正的枷锁。
神经影像学研究佐证,当人刻意压抑愤怒时,右侧前额叶与杏仁核的连接通路会异常增厚(Banks, 2007)。这会让人的愤怒情绪持续时间变长,且强度增加。
强迫症患者若停止与侵入性思维对抗,前扣带回皮层的过度激活反而缓解。(Schwartz, 1996)
“未抵达意识层面的情绪,终将演变成命运”。(荣格)
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情绪,并学会与各种情绪相处。
1、细化情绪颗粒度
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奇克的情绪之轮模型帮助自己识别和细化自己的情绪感受。


2、用更丰富的词汇描述情绪


情绪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而是必要的。它们在本能和无意识中被激活,从而产生确保我们生存的更好的行为。
3、尝试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结语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