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讪言卖直还是直言敢谏?
- 6 个点赞 👍
题主不必自卑,格局可以高一点!
讪君卖直目的是表现自己忠君爱国,手段是批评圣上!
直言敢谏是脑袋缺根筋,往往达不成预期效果不说,性命都难保。
魏征两者都不是!
魏征深知帝王心术!他知道李世民真正想要什么?
魏征当初鼓动太子先下手为强,除掉被李世民。李建成当然是犹豫不决的,因为他地位本就是太子,接班是时间问题,而且李世民是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结果李世民先下手了!
结果就把魏征抓住了!
魏征之一句话就让李世民眉开眼笑!!!
这句话是“当初若是太子听从我的建言,就不会有今日”
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什么含义?
这句话是说,李建成团队早就打算要杀掉李世民了!
李世民为了应对太子集团,先下手了而已!杀他哥哥是被逼上了绝路的无奈!
这样是不是大家都心安理得了?
李世民登基之后,要表现的比太子更像明君,那么篡位夺权才有合理性和正当性!
谁来衬托一代明君?
谁有这个大智慧?
还得是魏征!
这就是二人互相成就,“圣君良臣” 的组合,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贞观以前协助我打天下最终坐上天下,房玄龄居功至伟。贞观之
查看全文>>
历史是个小姑娘 - 2 个点赞 👍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其历史形象和评价主要围绕“直言敢谏”展开,但历史上也存在一些争议性观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1. 历史背景与魏征的角色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重要辅臣,以敢于直谏著称。在贞观年间,他先后上疏200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其谏言往往切中时弊,甚至多次触怒太宗,但最终被采纳,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例如:
- 《谏太宗十思疏》:系统提出君主应克己慎终、居安思危,被视为中国古代谏诤文化的经典。
- 反对奢侈与滥用民力:多次劝阻太宗大兴土木、远征高句丽等劳民伤财之举。
- 直言君主过失:曾当面批评太宗“未能克终俭约”,言辞激烈但切中要害。
从这些行为来看,魏征的核心动机是辅佐君主、维护国家利益,其谏言具有明确的政治责任感,符合“直言敢谏”的定位。
2. “讪言卖直”的争议来源
“讪言卖直”一词出自《论语·阳货》,原指以讽刺或刻薄的语言标榜自己正直,暗含沽名钓誉的贬义。对魏征的此类批评主要来自后世部分文人的质疑:
- 司马光的评价: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提到魏征曾将谏言私下记录并交予史官褚遂良,被认为有“自炫直名”之嫌。
- 新旧唐书记载差异:《旧唐书》称魏征“犯颜直谏”,而《新唐书》则隐晦提及他“好面折
查看全文>>
北方小城 - 1 个点赞 👍
魏征的谏言本质是制度性表演与个体诉求的合谋。
于太宗,纳谏是塑造“开明君主”的成本;
于魏征,直谏是寒门士族争夺话语权的策略;
于贞观体制,谏诤制度是缓解阶级矛盾的安全阀。
这种微妙平衡在魏征死后被打破,太宗推倒其碑,又在征高句丽失败后复立,恰暴露纳谏政治的脆弱性。
魏征既非纯粹的道德圣徒,也非功利的政治演员,而是封建皇权与士大夫群体在特定历史瞬间共构的符号。
他的存在证明,在绝对皇权之下,即便最“直言”的谏诤,也终究是戴着镣铐的舞蹈。1
魏征谏诤,不过是君臣共谋的剧场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因玄武门事件,他渴望塑造一个明君的形象,最终告诉世人,其远远强于太子李建成,以期证明其上位的政治正确性。
因此,“求谏”就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关键钥匙。
他广开言路,鼓励臣子们进谏。
这时,魏征脱颖而出,以“敢谏”著称,成为了朝堂上的道德标杆。
于是,两人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共同演绎着一场精彩的政治“表演”。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曾笑着说:“人言魏征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太宗对魏征谏言的一种特殊态度,表面上是对魏征的宽容与欣赏,实则也是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胸怀。
在谏言内容方面,魏征的谏言大多集中在“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等原则性问题上。
这些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明君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魏征极少触及权力核心,像关陇集团利益、皇位继承问题等敏感话题,他几乎从不提及。
这背后或许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毕竟关陇集团在当时势力庞大,皇位继承更是皇室的核心机密,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政治漩涡。
2
谏官制度设计的表演性
唐代的谏官制度设计,也为这种“表演性纳谏”提供了土壤。
魏征担任谏议大夫时,品级仅为正五品,官位并不高。然而,他却享有“风闻奏事”的特权,这看似给予了谏官极大的权力,实则是将批评权限制在可控范围。
因为品级低,谏官即便言辞激烈,也难以对皇权和高层权力构成实质性威胁。
太宗在面对谏言时,也常常表现出“从善如流”的姿态。
例如,当魏征谏言后,太宗停建洛阳宫,这一举措赢得了民心,也让太宗的明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但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如征高句丽,太宗依然乾纲独断。
这表明,太宗的“从善如流”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象征性举措,在涉及国家重大战略方向时,皇权的威严不容挑战。
3
魏征的个人动机,是寒门士族的生存策略
魏征出身于河北寒门,祖籍巨鹿。
在关陇贵族主导的朝堂中,他深感自己的出身卑微,有着强烈的身份焦虑。
为了在朝堂中站稳脚跟,他选择以“直谏”作为晋身之阶。
在他的247次上疏中,超过六成涉及“用人唯贤”“抑制豪强”等内容。
这些主张看似是为了国家的治理,实则暗合了寒门政治诉求。
通过不断强调这些观点,魏征试图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治资源的垄断,为寒门士族争取更多的机会。
此外,魏征早年效力于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太宗质问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魏征回答:“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这一回答虽然大胆,但也显示出魏征的坦诚。他深知自己有这样的政治污点,所以通过塑造“诤臣”形象,试图对冲早年的这段经历,重新赢得太宗的信任。
在与关陇集团的博弈中,魏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本。
他的谏言常常引用《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比如在《十渐不克终疏》中,他就通过对古代帝王兴衰的分析,委婉地批评太宗逐渐失去了初心。
这种谏诤风格兼具“直”与“婉”,内容尖锐,直击问题要害,但又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保全了君主的颜面。
这样一来,他既能确保自己的意见被太宗听到,又能让自己的谏言被记录史册,成为后世的典范。
在这场话语权的博弈中,魏征以自己的智慧,为寒门士族在朝堂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4
魏征谏言文本的深层逻辑
魏征的谏言并非毫无保留,而是存在着明显的选择性。
他对太宗的私德,如游猎、纳谏态度等方面,批评得十分严厉。
这是因为私德问题相对较为表面,且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谏言,既能展现自己的正直,又不会对政治格局产生太大的冲击。
但对于一些重大国策,如均田制崩坏、府兵制衰微等深层次问题,他却保持沉默。
这些问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当会引发严重的政治风险。
而且,在涉及关陇集团利益时,比如太宗打压山东士族,魏征的谏言明显软化,甚至支持太宗修订《氏族志》。
这说明,魏征在谏言时,会根据政治形势和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并非一味地直言不讳。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魏征在其中提出“居安思危”等抽象原则,虽然这些原则具有深刻的哲理,但却缺乏具体的政策建议。
此类谏言更像是一种道德训诫,通过对君主道德层面的引导,来维护政治秩序。
而且,他的奏疏常常被史官润色加工。
《旧唐书》所载的谏言文本,其实已经融入了宋代史家对“理想君臣关系”的想象重构。
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魏征谏言,可能并非完全是其原貌,而是经过了历史的层层加工,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承载着后世对谏诤文化的理解与期望。
5
魏征:被后世工具化的诤臣符号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魏征被塑造为“以道事君”的典范。
宋明理学强调儒家的道德规范,希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来规训士大夫群体。
朱熹评价:“魏征之谏,虽太宗有容,亦由其能引君于道。”
在这种语境下,魏征的谏言被赋予了更高的道德意义,成为了士大夫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成为了统治者证明自己统治合法性的注脚。
到了清代,帝王们如乾隆,刻意模仿太宗的纳谏姿态。他们表面上对谏言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但实际上却将谏言内容空洞化。他们只是利用魏征的形象,来进行一场政治表演,以显示自己的开明,而并非真正重视谏言的实质内容。
在20世纪,史学界曾对魏征谏言进行批判,认为其谏言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但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出其谏诤行为的复杂性。
魏征的谏言既是权力博弈的一种手段,他通过谏言为寒门士族争取利益,与关陇集团抗衡;同时,也是士大夫精神的一种实践,他秉持着儒家的道德观念,试图引导君主走向正道。
在当代公共话语中,“魏征式谏言”常常被简化为“敢于说真话”。但这种简化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制度约束与个人算计。
魏征的谏言是在唐代特定的政治制度下产生的,他需要在皇权、集团利益和自身理想之间进行权衡。
6
魏征的谏言本质上是制度性表演与个体诉求的合谋。
对于太宗来说,纳谏是塑造“开明君主”形象所付出的一种成本,通过接受谏言,他赢得了民心,巩固了统治。
对于魏征而言,直谏是寒门士族争夺话语权的有效策略,他借此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对于贞观体制来说,谏诤制度则是缓解阶级矛盾的安全阀,通过允许臣子进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
然而,这种微妙的平衡在魏征死后被打破。
太宗推倒其碑,又在征高句丽失败后复立,这一反复的行为恰恰暴露了纳谏政治的脆弱性。
魏征既不是纯粹的道德圣徒,一心只为国家和君主着想;也不是功利的政治演员,只追求个人利益。他是封建皇权与士大夫群体在特定历史瞬间共同构建的一个符号。他的存在充分证明,在绝对皇权之下,即便最“直言”的谏诤,也终究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无法摆脱时代和政治的束缚。
查看全文>>
桑柘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