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自然》子刊研究表明 8 年间人类大脑内微塑料含量已猛增 50%,微塑料对人体可能有哪些危害?

陈长庚
2个点赞 👍

巴西研究团队在人脑中发现塑料,这事儿听起来确实让人有点慌,但仔细想想又不用过于恐慌。有些自媒体制造恐慌贩卖焦虑,就是为了流量。

微塑料是啥,它是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薄膜和纤维。全世界每年生产 4 亿余吨塑料,其中 22% 成了污染物散入环境。这些塑料在太阳、热、风、酸、盐、氯等因素作用下降解为微塑料颗粒,在环境里越积越多。

人们担心微塑料对健康有潜在风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已经无孔不入,对人类全方位无死角的包围了。微塑料目前主要有消化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这几种暴露途径,潜在毒性主要影响人体内部各个系统。

现在的环境里,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大桶装水是塑料包装,自来水水管也是塑料的。过去这一百年对塑料的滥用,让湖泊、河流、海洋、地下水都有了微塑料,感觉真的是无处可躲。可就像有人说的,人类每天吸雾霾、吃化工油、辐射海鲜都经历了,还怕这点塑料?而且好像也没啥解决办法,毕竟生活中真的离不开塑料。

不过,虽说现状严峻,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预防,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防范措施还不少。

首先,要减少使用塑料餐具和包装食品,像瓶装水就得少喝。塑料餐具加热会让微塑料大量析出,就算不加热,太阳晒或者有划痕,也会产生微塑料颗粒。还有,深加工食品也要少吃,因为也可能存在塑料污染。

厨房用品这块,塑料砧板别用了,切食物会产生微塑料颗粒,切热食还会加速微塑料析出。洗碗海绵也会产生大量微塑料颗粒,茶包同样会释放大量微塑料。破损的不粘锅得赶紧换成铁锅或新锅,不然破损涂层会释放微塑料。

饮水方面,使用 RO 净水器能过滤掉一些微塑料。外卖也得注意,少点滚烫的食物,滚烫的食物加上塑料包装,会大量释放微塑料,能在店里吃就尽量在店里吃。

在饮食上,可以多摄入富含磷脂质的食物,像橄榄油、坚果,还有抗氧化剂,比如谷胱甘肽,这样能增强肝脏排毒能力。平时多运动,通过出汗加速微塑料代谢排出。

关于塑料降解的条件,也得了解一下。高温 120 度以上、长时间的日常紫外线照射、酸碱环境,这些条件叠加会让塑料更快降解和分解。像泡沫餐盒含有双酚 a 和邻苯二甲酸酯,冷饮杯子 50 度以上就可能有有毒物质和化学分解。循环重复使用的纯净水桶也可能产生降解,所以建议用自己桶装小区现制水,这样能更好控制。

还有一些正确规避微塑料的方法。外卖重复用微波炉加热,油脂区域食物可能超过 150 度,外卖里的醋酸等会加速反应,要注意;冷饮的塑料杯别用来喝热饮,或者温度不要高于 60 度;别用一次性塑料袋或保鲜膜包裹热食品,50 - 60 度就能释放邻苯二甲酸酯,尤其是油脂食物;不要用 PVC 材料的食品包装或饮料管装高温液体或酒精饮品;PVC 装饰材料和地板别暴晒;别买暴晒过久的饮用水和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

塑料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个人觉得面对现实不用过于焦虑,正常健康人群对于微米级微塑料,不论是食用还是呼吸进入人体,大多都能排出。只有低于 200 纳米的才比较危险,而一般塑料制品降解和分解后才会是纳米级。1 微米以上的微塑料,正常健康的肠道能结合膳食纤维排出,肺部通过粘液也能排出。而且,最关键的是要保护好肠道,如果肠道不健康,普通微米级塑料也可能造成伤害。

再回过头想想,古代没有塑料,可人均寿命也照样不高。人类工业化后,虽然有了微塑料问题,但也有了更干净的食物和水,还有发达的医疗。微塑料对人的影响目前来看总体不算太大,除非哪天人类能轻松把寿命突破 200 岁,那时候微塑料也许才会成为大问题。现在咱们平时稍微多留意一下这些预防方法就好 。

之乎者也小鱼儿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