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自刎这一情节的改变,体现了现代化价值观的创新,可以说那么多个版本的李靖,感觉只有魔童降世里的李靖才像一个真正的父亲。"
“自刎不是对邪恶的屈服,你能想象当时的哪吒有多么绝望无助吗” 。哪吒自刎这一幕诠释了什么是东亚小孩一辈子走不出的悲剧 。这一下对父亲的诀别,是独立自我的阵痛。因为凝聚了人可以受的最大委屈,以及为了自由与自我,必须付出的极限代价 。

刷过一句话,哪吒自刎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尺度最大的表达 ,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同时控诉着:你给的血肉在禁锢我,我不想要,还给你,把我还给我自己。
哪吒这个角色无论在哪个故事里都有一个极度悲凉的底色,反映的是中国特有的亲子关系即便被父母逼死过一次,也摆脱不了父母。儒家推崇的孝道,也是为了忠,本质是社会推卸养老责任,利于维护阶级统治。
感情是需要培养的,不是血缘的赠品。可是到最后你看有任何改变吗?没有任何的改变,哪怕最后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再以莲花的形态复生,可是他的父亲仍然对他吆五呵六。人伦的大纲,其自私性完全超脱了所谓的血脉与亲情。
很难想象在传统东亚文化中能诞生一个哪吒,但也能想象中为什么会需要一个哪吒。
而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经典情节被改编。电影中的哪吒不再是悲壮自刎,而是经历了更复杂的心路历程与战斗。这样的改编把哪吒的反抗精神和对命运的抗争展现得更现代,能让当代观众更有共鸣,也让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所以,随着时代变化,该有的创新还是要创新,不能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