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这就是外面企业看到的“国门越开越大”……自从某个口这些年从幕后高调走到前台,一些协会媒体跟风起哄,就时不时爆出着语焉不详,对象不明,数据不全,杯弓蛇影的案例,舆论导向宣传和法规修订。基本上这一通操作,外商投资的撤出大趋势已经无法挽回,口罩只是其中一个下驴的坡。趋势一旦确立,那不是啥单方面免签,解决点移动支付,开几个商务外企见面会就能挽回的了……说委婉点是各部门各司其责,“敢于作为”,说不太好听,像是一边左手拆右手的台,进一退二,还告诉别人其实是可以统筹兼顾的……
有点生活阅历的都知到,这片地里,真正想要做,能在做的,有长远目标,往往不是在外国商人,外交官员面前,国际外交场合说的那些,而是在比如组织学习生活,D校谈话,军队会议等没有外人外媒的内部场合说的东西,落实到各部门很多时候就互为相反的结果导向了
当然,有人说了国外,尤其是美国,也在搞“泛安全化”,无端的怀疑,指责国美企业,也有很多类似的安全升级动作,法案。确实,目前的国际格局这样的“博弈”是在加强。但很多人只看到了似乎只是“以牙还牙”,但没搞清楚各方的角色。
比如美的安全化主要是限制中,鹅,包括国有企业还有某些不是国企,地位胜似国企的民企,或者套壳出海的外企。在尚拥有一定技术和资本优势下,更像是一种微创手术中的精准激光切割,一对一,基本上它不涉及更广泛的外部产品和投资,比如来自日韩欧印的……也就不会造成大规模外资撤离美国的后果和寒蝉效应。
而兔子家的安全化特征之一,不只是去美化,是走向一刀切推全面国产,全面国产就是全面排外,这是这十几年来意识形态风向决定的。尤其是体制内悄悄开展多年,甚至不敢声张,外交口不敢证实,但任务正是尽快汰换所有外国产品的运动。这几乎等于在给全世界外商(主要是欧美日韩和湾地区,亚非拉那些可以忽略不计)发出不欢迎的信号,因为谁都不知道这样搞完,何时下一步就是突然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因为不是通过美国那样经过国会公开听证和通过的法案去完成的,非常不透明和不法制化。
所以这种交锋其实是不对等的,无论各自针对的对象,涉及规模还是引发的连锁反应。而且考虑兔子家还是发展中状态,人口就业任务庞大,转型升级代价高昂,口罩经济后遗症延宕,而美国是周期性的寻求短期的增长爆点。在这个过程中,美对中资的依赖显然小于中对外资依赖,出现本案这样的无论对汽车行业还是整体投资,都是利空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