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你不想听的吧,因为没有任何后发优势:
1,发射:成本远高于spacex
2,单星成本:差不多,但是国产小卫星或多或少,还得用国外器件。
3,卫星通信管理系统:国内落后国外不少于十年,迄今为止没有大规模商用的厂家,用国产系统的都是小网络。中星16的运营系统当年中标的是以色列gilat,条款里要求他们提供源代码,当时他们提出,给源代码需要以色列政府批准,流程走了很久(按年计),后来据说提供了,但是啊,这玩意的发展,可是一直没停下过,几年前的源代码已经被别人迭代多少次了,更别提,国内需要多久来消化它了。
4,地面终端:国内相控阵核心技术做的最好的是成都天锐星通和合肥若森智能,天锐星通为了避免和整机厂家竞争,号称只做模块,若森有自己的车载设备,报价在几十万。星链的终端,就算是商用版,对比下船载版本,要求要高于车载版本,日本市场报价大概4000美元。
这些是硬成本,下面说软成本
1,建网可以不计成本,那么,得和全球所有的卫星公司做频率协调,这个工作需要海量的沟通和谈判,需要懂国际商务法规,以及行业范围内的大量人力支持。
2,运营成本:需要全球建关口站做落地,这是需要建地面站,数据中心,接光纤,租用电信港可以省钱,但是需要一批队伍常驻海外。
3,网建好了,得去想要业务落地的国家对接他们的通信部,申请业务落地许可,或者,和有牌照的运营商合作,分对方一部分才行。
以上,这批人,在哪里?钱给多了领导不愿意,给少了专家不愿意去,愿意去的解决不了问题。
4,市场开拓,获客成本,星座这玩意,从底层技术架构上就是必须做全球才行的,出了国境,人家可不是非得看中文内容,和星链对比,傻子都知道选哪个吧?比星链便宜的价格?那么,你就永远都是在赔本经营,永远别想达到盈亏平衡点了。
因为
星链,oneweb,o3b,ast,lynk这些公司,不会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