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网球赛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当属奥运会女子单打金牌得主郑钦文。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技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女子单打金牌,创造了中国网球史上的新篇章。
这位年仅22岁的年轻选手,创造了非凡成就,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在了解郑钦文成长经历时,网友们发现,她的父母与冬奥会明星谷爱凌的父母一样,都有着非常好的家庭教育。
下面我们就结合郑钦文的成长经历,来看看郑钦文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首先,他们认真观察,努力发现自己孩子的特质
2008年,郑钦文的父亲郑建坪带着不满6岁的女儿去北京看奥运会。他发现:在观看其他项目的时候,郑钦文都很兴奋,唯独在观看网球比赛的时候很安静,若有所思。
回去的路上,郑钦文和父亲反复讨论比赛的细节和相关规则,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个项目。她觉得网球与乒乓球相比,场地更大,也有很多不同类别的场地,硬地、红土、草地,会有很多变化,所以非常吸引她。
父亲郑建坪说:看到女儿初见网球的眼神,他就决定支持女儿的爱好。即便当时网球项目在国内不像乒乓球、篮球一样知名度高,而且比较很多费钱。
正是父母的认真观察与耐心沟通,让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特质,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正是如此,郑钦文开始了网球生涯。
其次,他们敢让自己孩子成为“异类”
从北京回到十堰后,郑钦文开始参加网球训练。郑建坪给女儿找了十堰最好的教练。
在家乡练了一年多,年仅7岁的郑钦文,球技远远胜过其他学员。郑钦文的教练希望她去省城武汉发展,走职业化道路。
可是放弃读书,走职业化这条路,对广大普通中国父母来说,决对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而郑建坪为了女儿的喜好,毅然决定让女儿走职业化道路。
有人说,郑建坪是做生意的,家里条件优渥,有底气支持郑钦文放弃学业。可是,从后来为了求学而卖房的经历可以看出,她家条件虽然不错,但也到不了大富大贵的层次。在这样的条件下,放弃学业,而选择昂贵的网球运动,的确是一个大胆而艰难的决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他父母首先是敢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异类”,放弃读书,进去一个非主流的赛道;
其次,他父母还需要放弃那一份刻在中国父母骨子里的对“求一份安慰工作”的幻想,并敢于接受一切后果的勇气。
在逐渐趋于内卷和以鸡娃为荣的中国,谈何容易。
最后,他们用科学的方法为孩子规划路径
一路走来,我们发现,郑钦文的职业生涯没有走多少弯路。
郑钦文,走的是一条完全市场化的职业路线。在她刚刚接触这项运动之时,李娜等前辈已经探索出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郑钦文的父母完全借鉴了李娜的成功经验。她早期完整复制了李娜的经验,先后师从李娜的三位前教练。12岁便叩开了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的大门,网球天王德约科维奇、篮球巨星詹姆斯、李娜、谷爱凌均是她的“同事”。
网上有人做过统计,培养一个郑钦文大约需要2000万,于是快速推断出她是一个富二代,一般人玩不起,尽早放弃网球吧。
其实,郑爸爸早就知道,网球是一个贵族运动,从他卖房供养的经历来看,他也不足以支付2000万的学费。正是因为郑爸爸的科学谋划,很早就跟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建立联系,让郑钦文一边“挣钱”,一边供养自己打球。中间也少不了地方政府与国家的支持,
这条路是科学的,但是发现这条路,并走上这条路,却需要胆识,需要见识,更需要学识。
如果父母总是随大流,看别人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就开始焦虑,给孩子报更多的补习班,却从来没有认真结合孩子的特点,为自己的孩子谋划未来;有时间就看看电视,刷刷抖音,很少跟孩子交心。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凭什么会出类拔萃?
国家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减轻孩子的学业压力,遏制了教培行业的疯狂发展。可是,有些家长不仅不领情,还偷偷去参加补习班,并抱怨这会间接促进培训费的提高。
看到这些家长,感觉他们像极了清朝灭亡后拒绝剪辫子的臣民。在他们为剪了辫子而抱怨的时候,他们可能不知道:在明朝,人们不留辫子,也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