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和北方的营商环境,政治环境,真的特别不一样。
~~~~~
我们做光伏项目收购的时候。
占红线其实是个普遍现象,十个项目有七八个都会有占耕地红线问题。
但是,河北、山东、辽宁、山西的项目,
一旦涉及到占红线,我们能找到全套的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或处罚、整改后确认的文件,并且在现场可以看到整改痕迹。
如果场站运营人员有当时的建设人员,还能明确指出来当时哪一部分被卫星拍到了,然后拆除恢复。
但是我们做江苏、浙江、福建的项目,
涉及到占红线,只能找到自然资源局或者城乡环保局发的限期拆除通知函。
然后再也没有其他资料。
问管理人员口径出奇的一致,就是“已经解决了,现在是合法的”。
具体咋解决的,没资料,他们也不说。到了场站,问场站管理人员哪里是当年被卫星拍到的部分,他们也说不清楚。
甚至有一个项目,不说具体是哪的,总之东部沿海某省的,发现有一张卫星执法限期整改告知函。
告知函上把整个场站全部被卫星执法识别成占耕地,要求在XX日之前拆除。
但奇怪的是我们查询资料得知,当地政府在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场站占地的征收,并且也出让给了光伏公司。出让合同不动产证都下了。是少有的非租赁用地上建的光伏场站。
就算如此,光伏公司还是吃了张占耕地的告知函。
也是同样的,光伏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具体咋解决的不知道,当初为啥手续都有还吃了整改函也不知道,除了了这个告知函啥资料没有。
奇也怪哉
~~~~~
还记得疫情那年,政策原因,为释放某大央企压力,我们公司从大央企接了个不良资产包。
该资产包是大央企因为政策原因,为释放银行压力,从银行接来的。
总之为国接盘了。
大央企是南方某二级公司,银行是南方某省会分行,标的全都位于南方某省。
其实资产包很优质的,都是某地银行突然停贷抽贷导致摆烂的工厂。
了解发现这些工厂挺奇怪的,老板已经盆满钵满跑路了,工人工头接手继续干,居然也能挣点钱,但不认之前老板的贷款。
总之现金流是有的,就是不还贷款。
之前老板怎么搞呢,先贷个四五千万,从中捞了多少不知道,大头肯定是买地皮建厂买设备的。本金利息按照还款计划还个一两期就不还了,银行象征性的催收两次,然后三五年到期了就再来个三五年的借新还旧滚雪球。
直到那会疫情,银行政策性停贷,他们也对应摆烂,直接跑路。银行计不良,负债连着抵押物打包卖给AMC,一气呵成,甚至都没起诉。
我们接盘其实就图个抵押物。都是些设备工业地厂房,以及部分老板在村里建的豪宅。
抵押物位于南方沿海某省。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乡镇。
到了现场,厂房不错,设备能正常运转,也不涉及二次抵押啥的。
但是让我比较震惊的是,当地乡镇一级的土地规划。
村子或者镇上最平坦的地方,划成了工业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用来修工业开发区。
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作坊式的小工厂。
坡度缓落差小的山地丘陵,都是村里的宅基地或划成了城镇住宅用地。
然后背后的大山。有的坡度40度50度,远看都他妈的直上直下了。
不好意思,那是耕地,是农田。
我们非常震惊,原来还可以这样。
当时陪同我们的是那个村的书记,书记说,“都这样,种地不挣钱。”
虽然北方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但耕地撑死划到半山腰,而且至少这山能上人,能看到明显的路。
但远没有这个地方搞得如此夸张。
可以看到当地真的自上而下是铁了心的发展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