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枪击特朗普的枪手是个什么水平?

妙笔生花42536
2297个点赞 👍

首先枪法是没问题的。

B站有个枪械评测的UP主战术喵,前几天录视频亲测了一下。

新闻说是160米左右,他用200码(约180米)的射击场环境先测了下,毕竟靶场的光线更好。

也有说枪手距离119米,不过这里博主用了比较远的一种。
截图来自UP主战术喵视频

使用的枪械和姿势是一样的AR15,机械准星,俯卧瞄准。

而且特意选了一把比较老的枪,没有进行过调试和磨合,直接上手。

截图来自UP主战术喵视频

180米外看,靶子就是一个小白点,要击中画面左侧的人头,可以想象下难度。

大部分中学的体测跑道是50米,正式的400米跑道或游泳池直道是100米。

杀手当时距离川普160米,眼睛不太好的人可能都看不到对方的脑袋。

截图来自UP主战术喵视频

这个靶子实际非常大,是1:1的等比例人性靶。

截图来自UP主战术喵视频

实测的时候用AR15打了了一种弹孔更明显的有头部轮廓的靶子。

先说下,这个博主是专门评测枪械的,射击技术很过硬。

等比的人形靶子,两枪都击中了目标头部区域,偏左侧,如果这是个身体轻微晃动的演讲者,可能就是“擦伤耳朵”或“命中眉梢”的效果。

截图来自UP主战术喵视频

但考虑到枪手当日实际上是行刺,目测范围内就有多名狙击手,心里素质要远比枪法重要。

作为凶手,心理是知道一旦开枪,几乎就等于今天是自己死期,这种压力下,呼吸甚至心跳的波动,都能影响到手部的微小变化,让子弹谬以千里。

强烈的日光反射下,瞄准也远不如阴凉的靶场内。

所以在凶手开枪后,两名特勤人员立刻完成了锁定目标和开枪。

他只有一次机会,因为现场的讲台周围有六个保镖,会第一时间保护。

在后方的两个面向前方的制高点上,还有两队狙击手。

时刻通过观察镜观察前方的情况,实际也是他们后来击毙了枪手。

这名凶手选择的地方没有任何遮掩,这也是安保选择开阔地点演讲的主要原因。

他登上屋顶开始,几乎就进入了生命倒计时,要在特警枪响之前开枪。

这种心理压力带来的紧迫感,甚至会让普通人看不清眼前的报纸。

他的射击角度其实非常不好,在川普讲台的侧面,因此只能看到更小的侧方身体。

一般狙击手会选择在目标的正或背面,除了体积更大以外,目标的前后移动不会妨碍标准。

但是,他没有太多选择,他所处的整个建筑,也是周围很少的,有效射程内可以够到演讲台的。

或许也正式这种“抱着必死信念”的大胆行为,反而让特警一直没有判断准确,率先开枪。

因此,如果用还算专业的技术加上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名杀手算是佼佼者了。

实际上,按照媒体披露的信息,枪手只有20岁,是个很年轻的“青少年”。

该少年后来被证实是当地射击俱乐部的会员。

只可惜天佑川普,在发生枪击前的这几秒内,他一直在侧身演讲,面对枪手的是一个非常不舒服的扭身侧面,而且头部还不时看向正面镜头晃动。

在特勤人员已经注意到自己的前提下,杀手强行开枪,最终子弹擦伤而过。

枪声前1秒,川普有个明显的扭头动作,也或许是因此让对方误判了。

模型来自博主:彩虹桥动画小洪老师

这次扭身带来的头部主体前移,或许救了他。

模型来自博主:彩虹桥动画小洪老师


最后说下,美国人对枪声的反应真快。

从听到第一声枪响不到2秒,没等川普反应过来,后面至少有七个人已经趴下了。

和川普一起反应过来的大概还有五个人,此时剩下的一半人还没理解发生了什么。

现场高清完整版视频在这里,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听到枪声后几秒内能反应过来。

顺便说下,8声枪响后,特勤已经完成了击杀(大约10秒)。

另外,顺便说下,现场的摄影师也非常强。这几个人几乎一瞄准没卧倒,一度还因为离得太近被警卫用枪指着,都没放下照相机,只是退了几步。

也是他们拍下来最有戏剧性的那几张照片。

拳头那张是跑动到红色箭头位置拍下。

护送川普离开的时候,保镖显然已经弄清了枪手的位置,在身后严密挡上了两层人。

红色为可能的子弹来向。

而让川普离开的方向(正面没有遮挡)是远离的路线。

我们从俯视图上看的更清楚。

最后,杀手用的AR-15在美国也是大名鼎鼎,据说是脱胎于越战中名声大噪的军用M-16,是当今美国最畅销的步枪之一。在目前美国的枪击案中,是很多独狼式枪手的首选武器。

谢谢网友纠错,应该是M-16的原型。

它还有一个“儿童版”的系列叫做JR-15,体积外形相较于AR-15小了20%。在之前的新闻中曾因为广告里那句“像爸爸妈妈的枪一样(容易)操作”,被不少媒体引用抨击。

总之,杀手能力挺强,特警反应也不差,群众反应更快。

可惜,川普更强。

只要幸运加的够高,对方再高的属性,打出了Miss就都是浮云。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编辑于 2024-07-19 00:41・IP 属地北京
也说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