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答建行的问题中,插入了一幅图,估计很多读者都没太在意,也有几个问这老头是谁,就是去世后十年其理论才被全球投入大量关注的明斯基,也就是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前夕,各项传统指标看着还不错,包括政客、市场亦或者学者对金融危机的认识都过于乐观,少量的次贷危机点燃了全球的金融危机,刚好与今天这个问题相关。

明斯基时刻基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为假说,预期在一个长期增长的经济体中,依旧会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凯恩斯刺激的过度应用之后,会带来市场的债务积累,直至创造的现金流无法覆盖债务和利息而崩断,就会进入长期且痛苦的去杠杆周期,明斯基的理论有时候也被归入到极致的凯恩斯主义者。
经济增长越好,增长的周期越长,则市场越敢借钱扩张,如果再遇上大政府刺激市场而主动放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市场注入过量的货币供给和热度,会让这个上涨周期更热,就是一头猪都能飞起来,只要胆子大,往往会助推金融市场的繁荣,因为钱的流转就是要靠这些金融机构,而且从平均薪资来看,绝对不是把猪肉从冰箱拿出来过一手那么简单,都是直接下刀子割肉的,头部的金融机构到中上游的参与者,百万年薪还真就不是吹的,就连村镇的小型金融机构,在信贷扩张周期年终奖都是望而兴叹的。
而投资品中,对负债程度最高的就是房地产,而房地产又是银行的最主要抵押物,也是各类投资品重要的底层资产,股市就不说了,直接把大众的钱拿来分配,负荷博弈下,股民亏得越多,则对手赚的更多,反正永远不缺持币前来的金融消费者。
投资品增值,市场投资热度增加,投资热度越高,信贷需求也就越旺盛,比如银行的信贷业务,且抵押物往往就是房子这类主要投资品,只要房价永远涨,则银行和各类底层为房地产的投资品就是安全的,越敢在相关领域房贷和投资,自我强化。
逐渐的市场的负债能力总是有限的,创造的现金流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分配体系本身就有问题的我国劳动者收益,六个钱包逐渐耗尽,未来几十年的负债也加上了,靠更后来的年轻人吗?居民消费能力透支,其它行业消费能力下降,自然就业压力就大,年轻人毕业即失业,拿来的加杠杆能力,靠着后来人借更多钱维系各个环节分配的游戏戛然而止,风险就爆发了。
这其实就是明斯基时刻的三个阶段,各个环节可以负担负债和利息的抵补型阶段,逐渐演化成全社会加杠杆投资的投机性阶段,最后演化成以债养债的旁氏阶段。房企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不顾风险的扩张,在居民不加杠杆的2020年以及2021年还把土拍推向高潮的8.4万亿和8.7万亿,左右腾挪以债养债,最终旁氏信贷系统性的崩断,实际上早就资不抵债了。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的居民选择转向之后,不仅收缩投资和消费,还在想办法还钱,信贷创造货币,还债自然湮灭货币,且整个市场流动性收缩,钱不过金融机构了,最多变成固定存款放在银行里面,有储蓄就还债,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削减,必然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下降,我一直很好奇金融体系到底为居民提供了哪些高附加值服务,能获得远超平均水平的工资,收益是自己的,创造的风险尾大不掉后还要那纳税人的钱去填坑,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根本就不分地域,这是人性。
所以,即便降幅再高,也是普通行业无法企及的高度,当然高收入的金融从业者对于杠杆的应用往往也比较激进,出清周期可能比普通人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总还是要放低预期的,这不是本人没有同情心,把房子炒这么高,我是见过太多农村人为了孩子的婚育,欠下其收入水平无法承担的债务后,等孩子一结婚基本就割席了,再之后的养老问题和偿债问题,只能说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有多痛苦,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的困局和执念,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也是一种挑战。
前几年都说本人唠叨,天天劝人谨慎投资,谨慎负债,提前去杠杆和修复资产负债表,现在虽然已经过了最佳时期,但能做的还就是稳健负债和放低预期,过去债务支撑的繁荣在美好也是昨日黄花,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才是现在要做的准备,拼的是耐力,这个去杠杆周期可能并不会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