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最后的时刻,杜聿明乘着夜色突围,身边只带了十几名亲信副官卫士,连他的侄儿警卫营营长杜宝惠都没带,出了第五军军部陈庄,先向西,然后再转向东北方向逃走!那个方向是解放军的后方,那儿包围圈一定最薄。
关键时刻,他相信身边朝夕相处的副官卫士才是最可靠的人,能保卫他冲出重重包围圈,逃出升天。
显然,作为老牌军人,多次出生入死,他知道手下的那些军长,师长,甚至自己的侄儿,手里有权有兵,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会各有各的想法。而副官卫士们必须依附他才能享受荣华富贵,他的官位长保,他们才有依靠。
果然,出乎杜聿明的预料,经过一夜奔波,他们成功地突出了重围,进入了解放区夏砦,躲过大批向西运动的解放军部队。之后,又遇到一名解放军干部和一名卫生院院长,由于他们已经换上了便衣,都冒充是解放军十一纵队的人员,得以蒙混过关。
又连夜跑了二十多里,周围的村庄里仍然有解放军驻扎。天亮了,一个村庄里跑来两名解放军,问他们是哪一部分的人。副官还想蒙混过关,回答说是送俘虏的。解放军显然不相信,又喊了一声放下武器。没想到,杜聿明身边十几个心腹卫士居然乖乖听话,没有作丝毫的抵抗。
这一结果使杜聿明深感意外!
说句实话,如果杜聿明身边的十几个卫士,拥有一点点忠义为主的精神,这两名解放军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哪怕十几个卫士里,有一个是杜聿明的死杆子,也能掩护杜聿明逃走。
这是因为留在后方的解放军应该是后勤人员,几杆枪一定是主力部队换下来的破枪,能不能打响是一回事,枪里能有几颗子弹是另一回事。而杜聿明身边的卫士,一定是常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精英,手里一定是最新式的美械武器,面对两名解放军士兵,这十几名国民党老兵居然全部抛弃老长官,选择放下武器,整齐划一地忘掉杜聿明多年的恩情与栽培!
其中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去讨论了,说来话长,简而言之,一定是有更强烈的召唤感染了这些国民党老兵,他们认为明智地放下武器很值得。
杜聿明,这个抗日名将,这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艾森豪威尔,这个打造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的强人,瞬间成为最孤独的人!
他这时才知道自己被身边的卫士长期蒙骗了,平常对他的恭顺是表象,平常听他的命令是表象,平常对他的爱戴是表象,平常对他的恩情感激零涕是表象。!
杜聿明举枪自尽了,真相令他太绝望了!可惜,卫士们为了立功,一拥而上,将他的手枪夺去了,卫士们知道,将老长官献出去,下半生的优待是有保障了。
这下彻底完犊子了!刚才是跑不了,现在是死都死不成了。
为什么杜聿明改造期间变化最快,后来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宾,与逃窜期间对卫士们的失望有很大的关系,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很多很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