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的;
大家可能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朝鲜系统化的提高了金日成和主题思想的地位,将其提高到一个极高的高度,金日成比马克思和列宁还要伟大,主题思想是决定全人类命运的思想。
随后朝鲜开始系统化的偶像金日成,比如在全国各地建造金日成的铜像,在全国各地开展发现所谓的发现“口号树”运动。“口号树”指的是北朝鲜游击队在日据时期从苏联潜回国内,在松树上刻下的激励民众的抗日热情口号,这玩意在日据时期压根没人发现过,而且就算真的存在,到70年代也过去几十年了,怎么可能还保留着呢?
这一期间,金日成对自己的抗日经历也是多次修改,大家可能知道,金日成在日据时期只是苏军上尉,其实没啥抗日经历,金日成最早对这段经历还是比较谦虚的,常常对属下说:“我们虽然打不过日本,但是总比不打好吧。”
70年代之后,金日成一有机会就在夸耀自己的抗日经历,搞得自己在日据时期就和苏联的将军和领导人们非常亲密一样,后来出版的《恩惠的太阳》,《金日成传》等书籍中,更是将朝鲜半岛光复的功劳全按在了自己头上,搞得苏军好像是辅助一样:

朝鲜战争的经过也被修改,朝鲜自然起到了主要甚至唯一的作用,比如《恩惠的太阳》里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载,中国压根没有出现。战争结束的原因是朝鲜人民军歼灭了敌人156万的兵力,1.2万架飞机,564艘各类舰艇,最终使美帝国主义者走向了穷途末路,只得向朝鲜屈膝认输:

同时,朝鲜还开始神化金日成的父母,给自己的父母编造了丰富的革命经历,重修了陵寝,更不可理喻的是,每到重要节日,金日成就领着高级干部到祖上的陵寝参拜,搞得和封建帝王一样。
当然,这一时期朝鲜最重要的举措还是创立了主题思想,一开始叫做“金日成主义”,这也是非常奇葩的一点,大家可能知道,列宁从不使用“列宁主义”一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斯大林也不把自己的思想叫做“斯大林主义”,而是以列宁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而在60年代末,金日成堂而皇之的将自己的文章塞进了大学生必读文献中,使自己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并列,当时金日成还是有些犹豫的,经常问黄长烨:“能说我比马克思和列宁还伟大吗?”到70年代末,金日成再无犹豫,直接把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请了出去,让大家只学自己的主题思想。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朝鲜的二号人物,金日成的弟弟金英柱,后来金英柱患上了植物性神经不协调症,住进了疗养院,再后来又被降为副总理,被发配到两江道的山村里软禁了起来,经过多轮的清洗之后,到80年代,基本上无人再敢对主题思想提出异议了。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朝鲜基本上是没有改革空间的,因为改革基本意味着对前代的否定,至少也是部分否定,没有这种否定,改革就师出无名,内民众和国际社会也不会相信政府真的想要改革,而不是引蛇出洞或者骗傻子。
但是当时的金日成已经被抬高到了神的高度,金日成死的时候,整个国丧持续了整整十天,全国民众每天都要到附近的铜像前哭泣,无论下暴雨或是极端炎热都不能缺席,很多人会连续痛苦很长时间,宛如到了世界末日一样,全国的民众哭了十天才完事。金正日去世的时候,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朝鲜只能沿着金日成的道路继续前进,根本没法改革:
“Abogi, Abogi”,一群老妇人哭喊着,这是朝鲜文中的尊敬语,用来称呼父亲或上帝。
“你怎么能突然丢下我们不管?”另一群男人紧挨着嚎哭。
排队的民众不断跳脚,猛搥自己的头,夸张地瘫软在地上,撕扯自己的衣服,无望地挥舞拳头发泄怒气,无论男人或女人,全都痛哭流涕。
这场哭戏逐渐演变成一场竞赛。谁哭得最大声?谁悲伤到精神错乱?电视新闻更是助长了哀悼者的气势,媒体连续几个小时播放民众痛哭的画面,满脸泪水的成年人一头撞向树干,船员用头敲着船桅,飞行员在机舱里哭泣等等。这些场景之间穿插着打雷闪电与狂风暴雨的镜头,宛如到了世界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