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近代第一大公知~

美国著名史学家查理·毕尔在他的名著《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一书中,视胡适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罪魁祸首。毕尔写道:“美日之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罗斯福总统为了维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不幸地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胡适的圈套,才惹起日军前来偷袭珍珠港,最终把美国拖入了可怕的世界大战。”
查理·毕尔所言虽不免过于夸张,但也透出了一个内在的事实,即胡适当年接受大使职务,便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而来。胡适“在大使任内,运用一切方式和力量推动美、中联盟,是众所周知的。他一心一意要把美国带进抗战中,使中国可以有'翻身’的机会。”

促使美国改变对日政策:胡适最初的设想就是促使美国参战,只要美国对日宣战,胜利就是迟早的事。胡适始终与罗斯福保持联系,他不断地游说美国官员,使他们逐渐明白随着日本的不断扩张,美日在太平洋的冲突不可避免。胡适的努力虽然没有使得美国直接参战,但的确促使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
胡走马上任之后,和著名金融家陈光甫两人经过数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数额为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1939年和1940年又促成了两笔总额为4500万美元的贷款。这些巨款对中国的初期抗战和战争苦撑有着很大的助益作用。后又协助宋子文达成中美一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合同,对于中国抗战是巨大的支持。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重庆政府就算是寻遍全境,也找不到比胡适博士更合适的人物了,他所到之处都能为中国赢得广泛支持。后来,有人评价胡适,认为胡大使为中华民族抗战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三个整编美械师。

蒋介石跟美国国务卿赫尔“诉苦”,晓之以情;胡适以西方式思维晓之以理。蒋、胡相互配合,赢得了美国高层的支持。“桐油借款”、包括后来组建飞虎队,都是胡适努力的结果。四年时间里,他总计为中国争取到了一亿七千万美元的国际援助。
作为堂堂的中国大使,胡适出门却不带随员,一个人夹着皮包到处跑。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四年,他在美国行程几万公里,做了400多场讲演,平均不到4天就演讲一场。胡适不但成了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的座上宾,还使美国朝野上下终于知道了一个东方古国正在遭受苦难,且多么需要美国人民的帮助!

1949年,大陆解放在即,我党积极争取胡适,希望他能留下来,并承诺他可以继续做北大校长,并且兼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可是胡适却拒绝留下,选择了离开大陆。在胡适离开大陆前,他曾对北大同仁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跟着美国,面包和自由都会有的;
第二句话是:跟着苏俄,只有面包没有自由;
第三句话是:而跟着他们,那就是什么都没有。
胡适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大陆?因为他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